2025-02-13 12:04:15
作者:陳先樞
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沙學院特聘教授、湖南省地方志編纂院智庫專家等。多年從事湖湘文化和湖南地方史的研究,致力于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調研與保護工作。著《訪古湖湘集》等百余部著作。
清代自出現(xiàn)報刊,就有許多茶莊的廣告。如光緒三十一年(1905)《長沙日報》的一則“吳中和茶號”廣告,自稱開設于長沙黃道街,“已歷百有余年”,即開設于嘉慶十年(1805)以前,可謂當年的百年老店了。它既銷外省的“武夷”“龍井”等名茶,也銷本省的“君山”“香片”等名茶,“貨真價實,中外推許”。
1905年《長沙日報》吳中和茶號廣告
一、高橋四十八茶莊
古代茶莊是集產(chǎn)供銷于一體的商號。清代以來,金井河畔、郭橋東側的高橋古街,以著名的四十八茶莊而名聲遠揚。
高橋又名郭橋。清嘉慶《長沙縣志》載:“郭橋,城東百二十里,原名高橋渡。乾隆三十九年(1774),善化拔貢任廣東曲江知縣郭燦,捐二千余金改建。橋跨河岸,東西徑九丈,寬一丈,砌四石墩,搭以巨木,鋪以厚板,周繞欄桿,蓋亭其上,以蔽風雨。并置民田五斗,計一坵,以作歲修。其田坐落湯家灣,糧載錦繡都十甲,冊名郭橋,納則兩二斗八升五合。水系沙婆塘門首塘板塘蔭救。橋東立‘奉縣示禁碑’,橋西建茶亭,暑月煮茶,以待旅人,閭里環(huán)橋為市。眾濟二橋,在郭橋西。乾隆甲午(1774),里人公建,將原置高橋渡經(jīng)費、田租撥作二橋歲修。其田在錦繡都東邊塅五畝,計三坵。嘉慶丙寅(1806),經(jīng)管侵吞,控縣訊明斷追,冊名更立甘棠渡,納糧三斗二升?!?/span>
可見,乾隆三十九年(1774),今高橋地段同時建兩橋。其中郭橋不僅建造精美,還處處體現(xiàn)“蓋亭其上,以蔽風雨”“暑月煮茶,以待旅人”等“為民理念”,歲修等管理措施也很到位。
郭橋位于今高橋鎮(zhèn)金橋村鄉(xiāng)道“同仁路”上,橫跨金井河,是四墩三孔的花崗巖古橋,長26米、寬4.3米、高6.9米,占地100平方米,兩側各有0.9米高的花崗巖石護欄,東南側刻有“郭建”二字。2004年當?shù)卣鲑Y對該橋作了大規(guī)模維修,現(xiàn)橋面中心為花崗巖軸線,其余部分鋪水泥。

郭橋是長沙地區(qū)保存較好、具典型清代風格的石拱橋,設計獨特,工藝精細,橋墩及跨拱部分均由規(guī)格一致的方形和長扁形麻石砌成,飽經(jīng)200多年風霜、洪水,仍傲然屹立,并經(jīng)受現(xiàn)代熙熙攘攘的車輛考驗,成為連接高橋集鎮(zhèn)與金橋村的交通咽喉,對研究橋梁發(fā)展史、建筑工藝均有重要價值,今為長沙市文物保護單位。
睹物思人,行走在這舒適橋面上,對郭燦200多年前的建橋義舉,追根溯源,考其擔當基因,不勝感慨。郭燦曾祖郭金門乃岳麓書院歷任55位山長之第23位。因“三藩叛亂”,岳麓書院于康熙十三年(1674)遭戰(zhàn)火重創(chuàng)??滴醵?1684),湖南巡撫丁思孔重修書院,聘郭金門為山長,岳麓書院再次步入快速發(fā)展軌道。郭金門為《岳麓書院試牘》作序稱:“今天子好文,廷臣屢上書請正文體,海內(nèi)力學嗜古之儒,彬彬稱盛,而長沙燹冷之余,會大中丞丁公、督教姚公、郡司馬趙,風起文瀾,一筆一削,點墨成金,并藏岳麓。余得窺其全豹,因之有感?!惫鶚蛄硪恢匾厣恰伴偫锃h(huán)橋為市”之建筑理念。即便于商賈充分利用金井河的水運條件,在沿河一帶形成集市,茶葉由金井河至撈刀河入湘江,直達漢口、上海等商埠。時有歌謠曰:“湘茶船載下南京,來自金井小地名,金井河邊小茶妹,巧手采出碧山春,好似織女下天庭?!笔r可見一斑。
平江不肖生(向愷然)《我研究拳腳之實地練習》載:“宣統(tǒng)三年三月……因高橋地方的位置,又靠山又近水,茶葉出進,都極便利。每年三月間開市,遠近來選茶的男女,老的少的,村的俏的,足有一萬多人。趁這茶市謀生活的小買賣商人,各種各類湊起來,也在一千人以上……”。那時,高橋、范林橋、單家壩十里長河,三個碼頭,數(shù)十家茶莊,全在河東一線。路上不斷人,灶里不斷火,到處有人用車推著銅板去收購毛紅茶。運茶的、選茶的、看茶的、打包的、搬運的,異常繁忙。
舊時高橋窄窄的麻石(花崗石)街道兩側,茶葉號一家挨著一家。成堆的茶葉擺放在店鋪外的架板上售賣,茶莊屋檐上的旗幟迎風招展。如現(xiàn)存鄒氏祖?zhèn)鳌坝琅d祥茶號”木質招牌,黑底金字,端莊大氣,制于清乾隆年間,有近300年歷史。作為省內(nèi)外茶商云集之地,鼎盛時有茶行48家,即所謂“高橋四十八條秤”。
1935年《中國實業(yè)志》載:“長沙縣民國二十二年植茶面積1萬畝,產(chǎn)茶2.1萬擔……主要產(chǎn)區(qū)為高橋,其次有范林橋、單家壩。”單家壩在金井與范林交界處,跨河有寬6米、長60米的4拱麻石橋——太平橋。造橋年代失考,但從橋面正中的麻石被獨輪車輾成一道深深凹痕,便知其年代久遠。當年日寇犯鄉(xiāng)時,山鄉(xiāng)百姓扶老攜幼走過石橋逃往瀏陽深山老林“躲兵”。日軍潰退后,人們又走過橋去重建家園,橋上又響起獨輪車聲。
有“中國當代茶圣”之譽的吳覺農(nóng)(1897—1989),1934年所撰《湖南產(chǎn)茶概況調查》中說:“高橋向為茶商云集之地,設立茶行十余家,規(guī)模宏大,貿(mào)易繁盛。除本縣及平、瀏茶商集資經(jīng)營外,尚有外邦至此貿(mào)易?!屑t茶悉由金井河或高橋交船啟運,至撈刀河過載入湘江至洞庭運售漢口?!笨谷諔?zhàn)爭前夕,高橋在武漢還有協(xié)記、元茂隆、德玉昌、新記、瑞記、咸昌福、錠記、晉豐太等莊號。
湖南省茶葉管理處《本省紅茶運銷調查》載:“1939年,長沙縣高橋遠銷紅茶9213箱,占全省紅茶產(chǎn)量的10%。后因印度、斯里蘭卡等國生產(chǎn)茶葉,在國際市場與中國茶葉競爭、特別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沿海港口封鎖,茶葉出口受阻,生產(chǎn)受限?!笨梢?,高橋茶葉早已享譽國際市場,遠銷沙俄、波斯等異邦。當時的48家茶莊,大都沿河而建,以利貨船順金井河而下,入撈刀河,奔三湘四水,再涉重洋,至遙遠的異域他鄉(xiāng)。高橋茶,香透五湖四海的數(shù)百年時光。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載:“楚之茶,則有湖南之白露,長沙之鐵色。”“湖南之白露”就是產(chǎn)于高橋一帶的綠茶。清代,高橋(郭橋)旁生意興隆,來此經(jīng)商的江浙等地的茶商絡繹不絕。當?shù)卮迕襦u廣宇還珍藏著長1.03米,寬0.255米的“永興祥茶號”黑底、金字老招牌。鄒廣宇說:抗戰(zhàn)時,日軍進攻長沙,“永興祥茶號”毀于一旦,祖上僅保存了這塊招牌。年過九旬的娭毑過世前將該祖?zhèn)鲗毼飩鹘o他,并告訴其背后故事:家中祖孫七代經(jīng)營茶莊,家譜有記載。他決心傳承祖業(yè),先整理家中“永興祥茶號”手抄本資料,交給政府,再在高橋鎮(zhèn)重開“永興祥茶號”茶莊。

在郭橋下游,河中尚有幾個壩墩。秋季雨水稀少,行船困難,又正是茶葉運出旺季,茶莊老板便聯(lián)合出資,在河中筑幾個永久性三合土、石頭壩墩,以減輕筑壩的工作量。壩塘蓄滿水,擇日開放,上百號木船滿載茶葉,似蛟龍入江、出海。
清末茶莊首富魏鶴林,名下茶鋪占了半條街。某年夏初,他運了幾十船茶葉去上海,遇到日本人極力壓低價錢。魏一氣之下,燒了船和茶葉,自此家道敗落。但在茶鄉(xiāng)人心中,他是有骨氣的中國人。高橋48家茶莊毀于日寇的戰(zhàn)火。
二、朱乾升茶莊
晚清長沙茶莊以朱乾升和魏德裕最為有名,兩家茶莊幾乎壟斷了長沙茶業(yè)。
“朱乾升”是晚清富商朱昌琳所設商號的總稱,下設茶、糧、鹽分莊。朱昌琳(1822—1912),字雨田,長沙縣安沙人,清末實業(yè)家,長沙早期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代表人物,曾任阜南官錢局總辦,是湖南近代工礦業(yè)和慈善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功授候補道員贈內(nèi)閣學士。朱昌琳系國務院前總理朱镕基的曾伯祖父,祖籍安徽南陵縣,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先輩來湘,落籍長沙。朱昌琳本系儒生,小試落第,27歲那年在唐蔭云(曾任湖北按察使)家教書。唐家廣有田地,是年初谷生芽,佃戶多以芽谷送租,谷價千錢三石,求售無主。有人勸朱囤之,商之于父,父以無錢未允。唐笑曰:“只要先生承受,明年賣出再付款?!敝焖鞂浊抗榷诜e。次年,即咸豐元年(1851)湖南發(fā)生大水災,農(nóng)業(yè)歉收,谷價驟漲10倍,朱昌琳由此一夜而富。隨后在長沙太平街開“乾益升”糧棧,又叫“朱云谷堂”,今遺址猶存。糧棧糧食容量為10余萬石,自儲自營,不寄客貨?!扒嫔奔鏍I淮鹽和茶葉,漸積巨資,總棧名通稱“朱乾升”,朱昌琳遂成為長沙著名富商。

同治三年(1864)太平天國事息,全國航路暢通,清政府恢復淮鹽運銷,朱昌琳開設“乾泰順”鹽號,領得鹽票多時達100張,約占湖南全省鹽票的1/5,在湘北南縣烏嘴一帶辟有專用鹽運碼頭,轉銷鹽于洞庭湖濱各縣,成為湖南鹽商首富。
同治十三年(1874),朱昌琳開始大步涉足茶業(yè)。其時清政府征商頒領茶引,恢復販茶于甘肅、新疆、西藏等西北地區(qū)。清代西北廣大地區(qū)銷售的茯磚茶,都集中于蘭州后分銷。蘭州原有東、西二柜的商業(yè)組織,東柜由晉、陜商人經(jīng)營,西柜由回民充任。同治十二年(1873),陜甘回民起義被平息后,陜甘總督左宗棠為充實稅課,奏請在蘭州添設南柜,準許南方各省茶商經(jīng)銷。朱昌琳出資領得茶引200多張,在長沙太平街“乾益升”總棧下,又設“乾益升”茶莊,成為南柜總商,又在新疆烏魯木齊設立分莊,派員到安化采購茶葉,到陜西涇陽加工為茯磚,然后分銷陜、甘、青、新各地,并部分轉口俄羅斯。朱昌琳科學地按茶葉產(chǎn)銷流轉方向,在安化、漢口、涇陽、西安、蘭州、塔城等地設置分莊,分段負責茶葉收購、轉運、加工、銷售工作,使各分莊各司其職,責有攸歸。對人員管理亦十分講究,分莊辦事人員預先在總莊工作一年以上,工作是書寫各處往來號信。一年后經(jīng)過考察再行選派。其薪酬待遇,按業(yè)績大小分等支付,三年來回換班一次,凡在分號、分莊辦事者,無不獲利而歸,因此人人效力,盡職盡責。“乾益升”還在長沙東鄉(xiāng)麻林、高橋、金井等地設有規(guī)??捎^的茶場,制成綠茶、紅茶和磚茶,用一色朱漆木匣盛裝,上蓋“乾益升”牌記,成為享譽一時的名牌。

糧食、淮鹽、茶葉歷來是古、近代湖南的三大商業(yè)貿(mào)易,也是政府的主要稅源,朱昌琳傾力經(jīng)營,呼風喚雨長達50余年,終成一代巨富。朱昌琳在湖南購有田租1.8萬余石,在安徽南陵購有田租萬余石,在長沙太平街、金線巷、高井巷、孚嘉巷、伍家井等有房產(chǎn)數(shù)十棟,在長沙縣安沙棠坡房屋田產(chǎn)綿亙幾坡幾嶺,后發(fā)展到自設錢莊,發(fā)行朱乾升號市票、銀餅。他將一個儒生因未考取功名而實現(xiàn)的治國夢做到商業(yè)中,把治國之才略用于經(jīng)商興業(yè),實現(xiàn)了自己別樣的人生。他總結自己的商業(yè)成功之道時說:“務審時,如治國?!?/span>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湖南維新運動勃起,朱昌琳成為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新政的經(jīng)濟支柱。湖南礦務總局成立之初,遇到了“無款可籌”的極大困難,“長沙各殷實錢號,亦因礦務經(jīng)營伊始,成敗未定,不肯借貸,故與礦務局銀錢往來者,只阜南官錢局一處”。阜南官錢局曾發(fā)行“省平足紋壹兩”銀幣,每枚重35.92克,信用良好。朱昌琳從開辟利源、救濟桑梓出發(fā),以阜南官錢局總辦身份之便對礦務局借款之事拍胸擔保,同時還從他本人開的乾益升號錢莊另借銀一萬兩給礦務局。他還入股興辦了長沙第一家近代工業(yè)企業(yè)湘善記和豐公司,并成功發(fā)行錢票。又與汪詒書、楊鞏等人合作,在長沙靈官渡創(chuàng)建了湘裕煉銻廠,開長沙煉銻業(yè)的先河;隨后,他又在長沙暮云市獨資創(chuàng)辦了阜湘紅磚公司。湖南近代工礦業(yè)的發(fā)軔,朱昌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朱昌琳樂善好施,熱心資助地方公益事業(yè),對于育嬰、施藥、辦義學、發(fā)年米、送寒衣等等,都辟有專項資金,保證常年支付。朱家有田租2.5萬余石,其中1萬石直接用于慈善。光緒三年(1877),朱昌琳應山西巡撫曾國荃(長沙府湘鄉(xiāng)人)、陜西巡撫譚鐘麟(長沙府茶陵人)的囑托,捐獻大批糧食、布匹賑濟兩省災民,功授候補道員。糧袋均用大白布縫制,糧卸后,其布又制成寒衣。他對地方大型市政建設也十分熱心。光緒二十三年(1897)他倡議疏浚新河,開辟新河船埠,振興瀏陽河——湘江的航運,歷時10年竣工,先后捐資13萬銀元之巨。光緒二十五年(1899),他又捐資修建湖南平江縣長壽街麻石路面。朱昌琳的儒商風范廣被世人稱贊。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近九十的朱昌琳被舉耆賢,特授內(nèi)閣學士銜。次年病逝,經(jīng)學大師王闿運挽朱昌琳聯(lián)云:
長沙縣果園鎮(zhèn)月形山,當?shù)乩限r(nóng)說在清末是“乾益升”麻林茶場的一部分,至今山上還有許多古茶樹。當?shù)刂髽I(yè)家、女詩人楊明樂承包了這座荒山,有意恢復“乾益升”茶業(yè),于2021年8月28日注冊了“乾益升茶莊”商標。
三、魏德裕茶莊
長沙人無不知有朱雨田,亦無不知有魏鶴林;無不知有朱乾升,亦無不知有魏德裕。魏德??倵TO立在長沙朝陽巷,主人即魏鶴林。魏鶴林祖籍直隸柏鄉(xiāng),于元朝時遷移湖南,世居長沙縣大賢都八甲沙坪竹坡(今屬開福區(qū))。魏世代豪富,傳至魏鶴林,系三代單傳,祖遺田租4000余石。19歲時,因家請之賬房是年虧欠8萬余金,遂將該賬房開除,自理家政,井井有條。因見當時做鹽做茶發(fā)財者多,遂前往揚州、淮南—帶調查鹽務,編成《鹽法小志》6卷,又親往陜西涇陽—帶調查黑茶銷路,編成《茶法小志》4卷。
返湘后,他在省城朝陽巷購置房屋創(chuàng)辦糧棧,專做谷米生意,頗為順手,以糧棧之余利,足供家中歲用之開支。遂將祖遺田租賣去3000余石轉買鹽票10張、黑茶票300余張,專事鹽茶生意,將德裕棧改為鹽茶糧總棧,除自有鹽票外,又租他人鹽票200余張,做德裕鹽號,漢口、揚州一帶均設有號莊,獲利甚厚。又在安化設立茶莊,專辦粗茶葉運往陜西涇陽,就涇陽縣之水做成茶磚,運銷甘肅、新疆、西藏以及俄國等處,沿途于漢口、涇陽、蘭州、迪化等處均設茶號,用人不下千百名,貿(mào)易與朱乾升棧并駕齊驅,北五省一帶無不知有朱乾升、魏德裕兩巨商之名號。

在陜甘一帶坐莊號大都捐有功名,與該地督撫司道通往來。當時省城有官鹽行八家者須請有官牙帖方能開設,魏德裕做鹽行六家半,營業(yè)之大,獲利之巨,當時惟朱乾升可與抗衡,而朱魏兩人性情各有不同,亦各有見地。朱昌琳對于所用執(zhí)事人等,喜誠樸,不喜奢華。魏鶴林則待己異常儉樸,對于執(zhí)事人等穿著奢華、用度擴大者,在所不忌,凡往來往事人等無不衣冠楚楚,勢利驚人。魏鶴林的夫人,見之私相告語曰:我家執(zhí)事人等皆如此侈張,恐于我家不利。魏答曰:彼等侈張,正為我家擴大門面,何懼之有。不數(shù)十年獲利數(shù)千百萬,在蘭州買田租一萬余石,在長沙買田租一萬余石,從前賣去之田業(yè)一概收回,省城所置房屋不下數(shù)十棟。捐一花翎候補道,發(fā)分廣西,卻未赴任。他在長沙縣茶鄉(xiāng)高橋鎮(zhèn)也置有產(chǎn)業(yè),名下茶號幾乎占了半條街。
魏鶴林生有四子,長名文斐,次名笛峰,三名渠初,四名舜庸。均捐候補道,但未出任。有人總結魏鶴林生平,長處是慎言語,有信實,精明過人,遇事默算,不欺人亦不受人欺。對于慈善業(yè)亦甚慷慨,于育嬰捐助三四千金以為之倡,于卹釐捐谷一百五六十石作為基金,于童媳捐銀一千余兩。凡貧家小戶童養(yǎng)媳者,他都給以補助。種種善事舉,受惠者長久稱道勿衰。自魏鶴林卒后,生意漸漸收束,家中用途擴大,四子分析,合計尚有租七八千石,朝陽巷德裕棧一帶房屋提作四房公有,每年佃錢收入猶不少。
四、民國至五十年代初期的茶莊
民國時期茶莊實為生產(chǎn)和銷售茶葉的廠家,或稱茶號。茶莊向種茶戶收買毛茶,加工制造,制成箱茶、花香、毛紅、梗子等出品。民國湘省茶莊,主要生產(chǎn)紅茶和黑茶,外銷者亦以此二種為多。綠茶多零星銷于本省,故無大規(guī)模之生產(chǎn)。
在往昔紅茶洋莊盛旺時,湖南全省茶莊有千余家之多。到民國中期華茶銷路日蹙,茶莊紛紛倒閉。1933年中蘇復交,始有復業(yè)者。據(jù)1935年《中國實業(yè)志》湖南卷組織的調查,湖南全省有茶莊184家,其中長沙15家。184家茶莊中,專制紅茶(箱茶)者71家,專制黑茶者26家,專制毛紅者65家,兼制紅茶、花香、毛紅、茶梗者22家。
茶莊因其籍貫不同,有本幫、客幫之別。本幫為湖南本地人,客幫則有晉、閩、粵、蘇、鄂、贛等省人??蛶蛠硐嬷撇枵?,以閩商為最早,宋元時代已有其蹤跡,次之為陜西、山西兩幫。清代中葉,粵商因紅茶銷路暢旺,亦覓蹤前來,其后又有漢口、江西、安徽、江蘇商人來湘制茶。到民國中期以本幫為最多,但山西幫(簡稱西幫)紀律整肅,資本雄厚,組織嚴密,各莊多采用合伙制,各莊之間又有山西會館起組織作用,其勢不可小視。閩、粵兩幫,則因銷路衰落,漸形消退。蓋在184家茶莊中,除69家?guī)图辉斖?,本幫?2家,山西幫2家,江蘇幫3家,漢口、江西、安徽3幫各1家。
湖南加工茶葉,除茶事試驗場外,完全用手工生產(chǎn),故茶莊所需資本不大。且茶莊因茶葉收獲之季節(jié)關系,多系臨時性質,資本亦以足夠收購毛茶及開支工資等費為度,若感不足時,臨時向錢莊或其他金融機關融資,故無所謂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之分。全省茶莊184家中,除44家資料不詳外,其余140家總資本額共計1718600元,平均每家12276元。其中長沙15家,除資料不詳者8家外,其余7家總資本90600元,平均每家12943元。

湘省茶葉出口,向以紅茶(箱茶)為大宗,故茶莊出口,亦以紅茶為最多。仍據(jù)1935年《中國實業(yè)志》湖南卷,其時各茶莊年產(chǎn)紅茶101292箱,每箱以50斤計,合50646擔。毛紅10659包,每包以130斤計,合13857擔。花香、梗子合計1050擔。此外專制黑茶之茶莊26家,共產(chǎn)黑茶132300擔。
茶葉交易手續(xù)頗繁,茶戶于收得鮮葉后,制成毛茶,售于茶莊,茶莊或直接將毛茶裝運赴漢口,或制成箱茶、花香、茶梗等貨,運赴武漢銷售。再由漢口茶棧,售與出口洋行?;驈接善綕h路運銷西北一帶。湖南本省茶莊,兼制造與運銷于一身,陋習甚多,如用秤一事,各地情形極其復雜。如安化茶商用七六扣,即收買毛茶百斤,作76斤計算。理由是毛茶含有水分,故須打折扣。長沙毛茶百斤,折減為48斤。付款方面,亦有折扣,如長沙、瀏陽有九二兌錢之名目。
紅茶之銷路,向以俄國為大宗,自歐洲大戰(zhàn)、俄國革命等政治事變迭次發(fā)生后,銷路大減。中俄復交后,茶葉運銷未復舊觀。至于綠茶則多行銷本省,除一部分由湘南運粵外,由長沙、岳陽兩關出口者,最多亦不過數(shù)百擔。其他如黑茶、茶梗、茶末等類,亦多運赴武漢壓成磚茶,然后輸往俄國及山西、陜西、新疆一帶。
其時長沙15家茶莊列表如下,這些茶莊主營全為紅茶,組織形式除“銓記”一家為獨資外,其余均為合資。
1935年長沙茶莊一覽表
民國時期長沙城內(nèi)茶莊,也稱茶號,有的批零兼營,有一些主要從事零售,即今之茶葉店。1934年《長沙市指南》記載,坡子街著名茶葉店有詹恒大、段永春、吳中和等,中山路有醴泉源等,所售茶葉主要是長沙市民愛喝的綠茶、花茶和河西園茶。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長沙市場的茶葉零售業(yè)務,主要由私營茶莊經(jīng)營。1954年以前長沙有私營茶莊(店)17家,分布在市內(nèi)主要繁華街道,其中8戶批零兼營,1戶批零兼運銷,8戶零售。詹恒大茶莊是清光緒年間開業(yè)的老字號,設立于坡子街,1954年零售茶葉5噸,批發(fā)7.6噸。永春茶莊于清宣統(tǒng)年間開業(yè),位于新建的五一路,1954年零售茶葉3.2噸,批發(fā)21.5噸。大同茶莊設立于黃興南路,1954年零售茶葉3.4噸,批發(fā)12.6噸。津津茶莊設解放路,1954年零售3.3噸,批發(fā)16.2噸。君山茶莊設中山路,1954年零售2.6噸,批發(fā)8.4噸。1921年開業(yè)的益生華茶莊和雍樂茶莊、真善美茶莊批零兼營,年銷量在2—10噸之間。1916年成立的裕大茶莊及楊復茂茶莊、怡豐茶莊、福利茶莊、大華茶莊與秦桂記茶莊分設在蔡鍔路,水風井等地,1954年各莊茶葉零售量在0.5—1.5噸之間。
從1955年起,私營茶莊被迫退出歷史舞臺,茶葉零售業(yè)務統(tǒng)一由長沙市百貨公司系統(tǒng)經(jīng)營,后改為長沙市副食品公司系統(tǒng)經(jīng)營,一般在副食品店設專柜銷售。專營店極少,長沙市僅存君山茶店和大同茶店,同時兼營煙酒。
責編:徐凱嘉
一審:黃磊
二審:王德和
三審:瞿德潘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