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葉婉兮:對話之鏡——論“心生?肖像攝影”的存在主義影像實踐
湖南文聯(lián) 2025-04-05 10:49:21
在抖音和微信平臺上,博主“心生?肖像攝影”以其獨特的拍攝方式構建了一個對話與凝視交織的影像場域。他的鏡頭對準普通人的臉龐,通過哲理化的對話消解被攝者的防御機制,在快門開合的瞬間捕捉靈魂的褶皺。這種將攝影行為轉(zhuǎn)化為存在主義對話的創(chuàng)作模式,不僅顛覆了傳統(tǒng)肖像攝影的權力結構,更在技術理性泛濫的時代,重新定義了影像與人性的關系。對話作為方法論:解構 “觀看 - 被觀看” 的二元框架在傳統(tǒng)肖像攝影中,攝影師往往扮演著 “視覺權威” 的角色,通過光線、構圖和擺拍將被攝者固化為某種符號。而“心生?肖像攝影”的創(chuàng)作過程更像是一場哲學對話:他與被攝者圍坐桌前,在茶香氤氳中談論生命、孤獨與存在,當話題觸及靈魂深處時,鏡頭才悄然舉起。這種“聊天式拍攝”本質(zhì)上是對蘇珊?桑塔格《論攝影》中“攝影捕食性”的反叛——攝影師不再是掠奪式的觀看者,而是與被攝者共同編織意義的合作者。這種對話機制具有雙重解構性:一方面,它打破了專業(yè)攝影的技術壁壘,讓普通個體得以在鏡頭前呈現(xiàn)真實的自我;另一方面,它消解了“決定性瞬間”的神話,將攝影轉(zhuǎn)化為持續(xù)的生命體驗。正如奧古斯特?桑德在《時代的臉孔》中通過社會學視角記錄德國各階層人物,“心生?肖像攝影”則以存在主義視角挖掘個體的精神圖譜。他鏡頭下的被攝者,既有都市白領的疲憊與困惑,也有外賣騎手的堅韌與樂觀,這些影像構成了一部流動的當代生存啟示錄。“心生?肖像攝影”的對話內(nèi)容往往涉及哲學命題,如“直視你的脆弱,心不死道不生”“放下占有欲,享受使用權”這些聊天話題如同鑰匙,打開被攝者潛意識的大門。在對話過程中,攝影師既是提問者,也是傾聽者,這種雙重身份使他能夠捕捉到語言背后的微表情與肢體語言——當被攝者談論童年創(chuàng)傷時,指尖無意識的顫抖;提及理想時,眼中突然迸發(fā)的光芒。這些細節(jié)構成了比語言更真實的“存在痕跡”。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暗合現(xiàn)象學攝影的理念:攝影不應是對現(xiàn)實的復制,而是對存在的揭示。正如法國哲學家梅洛 - 龐蒂所言,“世界的意義存在于我們的身體與世界的交互中”。在“心生?肖像攝影”的作品中,對話成為連接意識與潛意識的橋梁,使被攝者在反思中完成對自我的重構。例如,一位失業(yè)青年在談論“失敗”時,鏡頭捕捉到他嘴角自嘲的微笑與握緊的拳頭,這種矛盾的肢體語言揭示了當代青年的精神困境。“心生?肖像攝影”選擇抖音作為創(chuàng)作載體,并非偶然。這個以短視頻為主的平臺天然具有“去精英化”的特質(zhì),為普通人提供了表達自我的渠道。博主將對話過程與拍攝片段剪輯成短視頻,既保留了影像的藝術價值,又增強了內(nèi)容的傳播性。這種“藝術生活化”的呈現(xiàn)方式,與薇薇安?邁爾的街頭攝影形成跨時空呼應——兩者都在平凡中發(fā)現(xiàn)偉大,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永恒。抖音的算法推薦機制進一步放大了作品的社會價值。當一位環(huán)衛(wèi)工講述“城市美容師”的驕傲與心酸時,這條視頻在24小時內(nèi)獲得百萬點贊。這種現(xiàn)象表明,在物質(zhì)主義盛行的當下,人們對精神深度的需求從未消失?!靶纳?肖像攝影”的實踐證明,藝術無需高高在上,它可以扎根于菜市場的討價還價,也可以生長在深夜出租車的對話中。在這個被社交媒體碎片化的時代,“心生?肖像攝影”這一類攝影創(chuàng)作猶如一束強光,照亮了被技術異化的人性。他通過對話與凝視,在鏡頭前構建了一個存在主義的精神場域,讓每個普通人都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主角。這種創(chuàng)作模式不僅拓展了肖像攝影的邊界,更在影像泛濫的時代,重新賦予攝影以溫度與深度。當我們凝視他鏡頭下那些被哲理對話喚醒的臉龐時,看到的不僅是他人的鏡像,更是我們自己靈魂的倒影。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周韜
來源:湖南文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