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雅南 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2025-04-05 23:01:33
“明年我們?nèi)埣医缈辞锾斓穆淙~?!?/strong>熱播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中的浪漫告白臺詞是張家界在韓國游客中掀起熱潮的文化注腳。
據(jù)統(tǒng)計,2024年,張家界入境客源地達183個國家和地區(qū),較歷史峰值增加50個;接待入境游客超183萬人次,同比增長166.3%,張家界口岸出入境53.2萬人次,穩(wěn)居中西部非省會城市第一;入境旅游創(chuàng)匯10.08億美元,同比增長504.3%。
這一現(xiàn)象的背后,既蘊含著自然景觀的獨特吸引力,更折射出張家界文旅政策的精準布局——以政策撬動市場活力,以文化深化國際認同。
免簽!
開啟China Travel的“金鑰匙”
免簽政策提升了韓國游客赴張家界旅游的熱情。從去年12月17日起,全面放寬優(yōu)化過境免簽政策,將過境免簽外國人在境內(nèi)停留時間由原72小時和144小時均延長為240小時(10天),并新增21個口岸為過境免簽人員入出境口岸,進一步擴大停留活動區(qū)域。張家界荷花國際機場口岸成為新增的21個過境免簽政策適用口岸之一。
湖南敏銳捕捉到政策機遇,將張家界定位為“國際旅游目的地”,通過航線加密、交通接駁優(yōu)化等措施強化基礎(chǔ)設(shè)施,開通張家界直飛韓國首爾、釜山、清州、大邱、濟州等城市的航班,每周近30個班次,使得韓國游客“說走就走”的旅行成為現(xiàn)實,“張家界看落葉”也不需再等明年。
政策與交通的雙重便利,不僅縮短了地理距離,更在心理層面?zhèn)鬟f了中國開放的誠意。正如韓國游客崔鐘鎬所言,“免簽政策節(jié)省了我們的時間和費用,還能讓大家懷著很輕松的心情開啟旅行。”免簽政策推出后,他和妻子選擇了張家界作為來華旅行的第一站。
共鳴!
自然山水與文化情結(jié)的跨界共振
在韓國掀起的張家界跨境游熱潮,絕非偶然的市場選擇,而是深植于中韓文化共性的土壤。韓國社會對自然山水的審美傳統(tǒng),與張家界的奇峰秀水形成強烈共鳴。北京外國語大學亞洲學院副教授周曉蕾分析稱,張家界等中國風景名勝符合韓國人心中對古典中國山水和世外桃源的想象,所以受到許多韓國游客的青睞。
這種文化認同在韓劇、綜藝等大眾媒介的推波助瀾下進一步放大。去年韓國知名笑星金元孝、李仲勛一行來到中國湖南張家界,不僅打卡了袁家界、天子山等經(jīng)典景點,還親身體驗了當?shù)氐拿袼罪L情。張家界國際宣傳片《我的家,你的世界》中也通過展現(xiàn)一位韓國青年對張家界的情感聯(lián)結(jié),重新定義張家界的旅游新標簽,將自然景觀升華為“治愈之地”的文化符號,在韓國社交媒體引發(fā)情感共鳴。
深層次的文化動力還源自韓國社會對孝道文化的重視。韓國民間流行一句話:“人生不到張家界,百歲豈能稱老翁。”張家界市政府游客中心工作人員提到,許多韓國游客認為“對父母盡孝,就得帶他們來張家界看山”,這一觀念使得張家界不僅是旅游目的地,更成為代際情感表達的載體。不久前,65歲的韓國游客李淳龍就在兒女的陪伴下,在張家界旅行期間度過了自己的生日。
啟示!
從“政策開放”到“文化輸出”的文旅新范式
張家界的案例為湖南乃至中國的文旅國際化提供了重要啟示。首先,針對市場需求實現(xiàn)政策工具的精準配套。張家界通過免簽政策、航線加密、口岸優(yōu)化等舉措直接降低了游客的出行門檻。例如,2025年夏秋航季,張家界荷花國際機場加密了多條往返韓國航線,和延長免簽時間、擴大口岸覆蓋等措施形成合力,為旅游市場的進一步推廣提供了基本保障。
其次,在市場推廣上以情感敘事強化文化適配。張家界將韓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融入旅游營銷,提出“孝道觀光”概念,廣告語“人生不到張家界,百歲豈能稱老翁”精準切中韓國社會的家庭價值觀,使得“帶父母游張家界”從個人行為升華為文化符號。這種策略突破了傳統(tǒng)的景點推廣模式,將旅游體驗與游客的情感需求深度綁定,將自然景觀轉(zhuǎn)化為“治愈”“親情”等普世情感符號,成功跨越語言與國界壁壘,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張家界國際宣傳片《我的家,你的世界》劇照
未來,張家界一方面要繼續(xù)乘著“China Travel”的東風,深化與周邊省份及國際城市的合作,構(gòu)建跨區(qū)域旅游網(wǎng)絡(luò),通過國際旅展、跨境旅行社合作等方式進一步強化品牌效應(yīng);另一方面,需警惕過度開發(fā)對自然景觀的侵蝕,只有保持景觀的原真性,才能維系其長期吸引力。進一步探索“數(shù)字賦能”路徑,通過搭建跨境旅游大數(shù)據(jù)平臺等多重技術(shù)手段提升管理效率,減少人為干預對生態(tài)的破壞,讓張家界的“仙境之美”成為永續(xù)發(fā)展的文旅IP。
張家界的案例證明,文旅國際化絕非“靠山吃山”的簡單邏輯,而是一場政策與文化的系統(tǒng)革命。它證明當自然奇觀與人文價值形成共振,當技術(shù)創(chuàng)新與文化敘事深度耦合,旅游目的地就能超越地理邊界,成為文明對話的新空間。
責編:王敦果
一審:王敦果
二審:張馬良
三審:周韜
來源: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