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陳果:一場穿越千年的敦煌綺夢——評民族舞劇《絲路花雨》
湖南文聯(lián) 2025-04-14 14:54:10
文|陳果
4月8日晚,慕名已久的中國經(jīng)典舞劇《絲路花雨》終于在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華美綻放。整場舞劇完美再現(xiàn)了敦煌文化的浩瀚與瑰麗。舞者們的身姿如流動的畫卷,既有反彈琵琶的靈動飄逸,又有胡旋舞的熱情奔放,更有西域風情的絢麗多姿。每一個動作都飽含深情,每一段舞蹈都訴說著絲路上的傳奇故事,讓人身心飛揚、心馳神往。演出場景時而壯闊如大漠孤煙,時而婉約似月下飛天,敦煌壁畫的神韻、氣象、風骨,在舞者的舉手投足間流淌。它是一曲中外友誼的頌歌,弘揚了絲綢之路“友好通商、互惠共融”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它以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將瑰麗多彩的敦煌壁畫搬上舞臺,藝術形象地再現(xiàn)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絲綢之路繁榮昌盛的輝煌景象。當最后一幕落下,內(nèi)心的震撼與感動仍如潮水般涌動,久久不能平息。面對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和此起彼伏的喝彩,演職人員和觀眾一同沉浸在一種幸福和激動中,久久不愿離開。《絲路花雨》采用“詩劇”式敘事,以“飛天獻花”為開場,通過“神筆張遇難”“英娘獻藝”等7個篇章串聯(lián)起父女情深與絲路商誼。講述的是古絲綢之路上,善良淳樸的中國父女為救助外國商人,所發(fā)生的親人悲歡離合,友人生死相助、患難與共的感人故事……劇中“英娘賣藝”舞段由100余幅壁畫舞姿重構(gòu),用舞蹈深情講述了敦煌畫工家族的命運沉浮,突破了傳統(tǒng)舞劇重抒情輕敘事的局限,不僅將古代壁畫樂舞藝術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化為活態(tài)的“敦煌樂舞”,使其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符號,更是將“開放、交流、友誼”主題融入民族舞劇,用舞蹈的魅力展現(xiàn)中華文化包容、自信、熱情、愛好和平的精神內(nèi)涵。舞劇中精美的服裝設計、巧妙的舞臺布置、絢麗的燈光效果以及悠揚的音樂配樂,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通過舞者們恢宏的舞姿和流暢的舞蹈動作,生動地再現(xiàn)了古代絲綢之路上各國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創(chuàng)作者還引入多媒體投影技術,舞臺上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影視技術與舞蹈動作、音樂、服飾等元素和諧融合,既尊重敦煌舞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價值,又保持了敦煌舞的傳統(tǒng)韻味和藝術風格。在“佛國仙境”場景中,3DMapping將舞者與莫高窟第321窟飛天壁畫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出“人在畫中游”的奇觀。而“波斯國”一幕的動態(tài)地屏,通過實時投影展現(xiàn)沙漠駝隊的行進軌跡,增強了敘事的時空縱深感。據(jù)悉,該主創(chuàng)團隊七進敦煌,在莫高窟2000多尊彩塑和4萬多平方米的壁畫中尋找靈感,從4.5萬平方米壁畫中提煉出“三道彎”體態(tài)特征,將靜態(tài)壁畫轉(zhuǎn)化為動態(tài)舞蹈語言。如“反彈琵琶”的S形韻律,通過頭頸、手臂、腰腿的多重曲線流動,再現(xiàn)了莫高窟第112窟伎樂天的靈動姿態(tài)。這種舞蹈語匯不僅復活了千年藝術,更開創(chuàng)了中國古典舞新流派——敦煌舞派。2008年,為獻禮北京奧運會,《絲路花雨》進行了一次“大改版”,對原版中舞蹈的肢體語言進行拓展,在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和群舞中大膽融入現(xiàn)代舞元素,強調(diào)舞者身體的自由流動與個性展現(xiàn),對人物形象的刻畫更為細膩。該舞劇融合了中國古典舞、印度婆羅多舞、波斯馬鈴舞等10余種舞蹈形式。讓觀眾看到中國古典舞蹈、印度巴拉堅南納提亞姆舞、土耳其傳統(tǒng)舞蹈和阿拉伯風情舞等不同文化元素的完美融合,仿佛穿越時光,親身感受到了世界文明的多彩交匯。在“二十七國交易會”場景中,波斯商隊的旋轉(zhuǎn)騰挪與中原舞姬的長袖曼舞形成視覺對話,展現(xiàn)了絲路文明的多元共生。群舞“千手觀音”以24位舞者的精密調(diào)度,將壁畫中的宗教意象轉(zhuǎn)化為集體儀式感,被譽為“東方舞蹈的奇跡”。
劇中“和平通商”的主題與當代“一帶一路”倡議形成歷史呼應。2025年國際版計劃招募沿線國家演員,在“異域同輝”篇章中讓外國民眾本色出演,以真實互動再現(xiàn)文明互鑒場景。這種“走進去”的創(chuàng)作理念,使舞劇成為跨文化對話的橋梁。自1982年首登意大利斯卡拉歌劇院,該劇已巡演40余國,累計觀眾超545萬人次。法國《費加羅報》評價其“用舞蹈重構(gòu)了絲綢之路的文明基因”,英國BBC稱其“讓西方觀眾讀懂了東方美學的精神內(nèi)核”。在雅典殘奧會閉幕式、G20峰會等國際場合的亮相,更使《絲路花雨》成為國家文化形象的代表。盡管廣受贊譽,舞劇仍面臨審美迭代的挑戰(zhàn)。部分觀眾批評2025年巡演版“服化道廉價感突出”、唐代建筑采用明清配色,削弱了歷史真實感。對此,主創(chuàng)團隊回應將引入文物專家參與考據(jù),計劃在2026年推出“學術版服化道”,強化歷史細節(jié)的準確性。舞劇《絲路花雨》開啟了舞劇打破時空限制的先河。北京舞蹈學院設立敦煌舞教研室,將《絲路花雨》的“反彈琵琶”“蓮花童子”等舞段納入教材體系。2023年“數(shù)字敦煌”項目啟動,通過動作捕捉技術將經(jīng)典舞段轉(zhuǎn)化為可交互的虛擬教學資源,為非遺傳承提供了新路徑。《絲路花雨》不僅是一部舞劇,更是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精神的具象化表達。只有當你身臨其境、面對宏大壯麗,美倫絕幻、深遠浩渺,仿佛近在眼前又似遙遠的時光中,沉浸在舞蹈、音樂、聲光、服飾、神情等完美組合的一幅活色生香中,不能不懷著一種敬仰、熱愛、渴望的眼神走進劇目之中,絕不僅是舞蹈與藝術的再現(xiàn),這是歷史不絕、生命不止、文明之光、文化之基的穿越與呈現(xiàn),從壁畫到舞臺,從蘭州到世界,它以舞蹈為舟,承載著千年絲路的文明基因,在當代語境中續(xù)寫著文化交流的新篇章。正如劇中“飛天散花”的意象,這部作品播撒的藝術種子,終將在“一帶一路”的土壤上綻放出更加絢爛的文明之花。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周韜
來源:湖南文聯(li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