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4-29 08:15:08
王思薇
近日,有媒體報道,安徽合肥一位老人沉迷直播間,成箱囤積保健品、洗發(fā)水,甚至熬夜搶購“限量款養(yǎng)生神藥”。這一幕被網友們稱為數(shù)字時代的“黑色幽默”:曾經教導我們節(jié)儉的父母,如今在主播一聲聲“家人們”的呼喚中“大方”了起來。這不僅是消費陷阱,更是一場親情與算法的拉鋸戰(zhàn)。
那些親切喊著“叔叔阿姨”的主播,其實深諳老年人心理的三重密碼:健康焦慮、社交陪伴、價值認同。當子女忙于工作無暇陪伴時,直播間成了老人獲取關注的新天地。打動老人們的,或許不是產品本身,而是被關心、被重視的體驗感。
這些溫情戲碼的背后,是精心設計的消費陷阱。老年人對網絡信息的警惕意識和辨別能力往往較弱,很多在年輕人看來“一眼假”的套路,老年人卻會信以為真,心甘情愿“被收割”。也正因此,老年人更容易被部分無良主播誘導,一步步落入他們精心設置的陷阱。
破解這一困局需要多方合力,家人和社會要給予老年人更多關注。子女不能簡單指責父母“亂花錢”,而要理解背后的情感需求;社區(qū)可以組織“銀發(fā)網絡課堂”,教老人識別營銷套路,同時為老年人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產品和活動;平臺可開發(fā)“親情賬戶”功能,讓子女能收到大額消費提醒,共同守護老人的財產安全。
對于子女而言,真正的孝順在與父母日常相處的點滴中。當老人們能在現(xiàn)實生活中獲得足夠的溫暖與尊重,直播間里的“家人們”自然就會失去“魔力”。畢竟,再動聽的主播話術,也比不上子女回家時的那句“爸、媽,我回來了”。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責編:萬麗君
一審:萬麗君
二審:歐陽金雨
三審:王禮生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