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聯(lián) 2025-04-30 11:14:06
和吟聲聲春風習習——讀姚茂椿散文
文|梁瑞郴
閱讀的快感,是作者和讀者,情感上有一種共鳴,語言上有一種溝通,認知上有一種啟迪,境界上有一種提升,他能讓你有一種如沐春風,心境爽朗的感覺。
當然,好散文并不排斥悲壯沉重,荷槍持戟的雄渾之作。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筆力沉雄,氣勢恢弘,黃鐘大呂,長歌當哭。讀來回腸蕩氣,感天動地。
如果天下承平已久,尤其是歌舞升平,酒池肉林,陰鷙之氣日見彌漫之時,此類散文有如警醒鐘聲,錐心刺骨,令人扼腕,他如同吹響進軍的號角,激發(fā)起英雄的氣概。
但散文并不全是林中的響箭,戰(zhàn)斗的匕首,他更多的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傳神達意,紓解戾氣,緩釋情緒,消煩破悶,張揚愛情,親情,友情,將山河,川流,草木,魚蟲,風物,族習,心跡,志趣,酒茶,禪味,稼穡,美食,盡收囊中。這樣的散文更多的如春風,撫慰人心,澤潤心田,歌之頌之,贊之譽之,恰似習習之春風,吹開滿園煥彩之心花。
姚茂椿的散文集《和吟聲聲》,我謂之“和吟聲聲,春風習習”,是喜歡他散文的清新自然,舒展自如,明朗惠和,情滿意足。
還是讓我們從文本出發(fā)。
《群山前方》是最先引起我注意的一篇散文,盡管我對湘江源是否狗頭嶺還有存疑,但并不影響我對這篇散文的喜歡,文章所表達的對母親河的感懷,思索,叩問,傾情,最后歸結(jié)于童心童趣載欣載喜奔向源頭的水流,那是孩子撲向母親懷抱的感恩的摯愛,其情其景躍然紙上。
《夢過的地方》寫人間天堂香格里拉,避開寫山水風光的老路,而是濃筆重彩寫“天堂之和”,兩位和姓向?qū)У臒崆?,淳樸,和順,貼心,寫出了香格里拉山水的靈魂,天堂與人的自然和諧,而開國第一位女將軍李貞的描寫,再次將這片山水之魂提升,李貞之詩《過中甸雪山》,堪為現(xiàn)代邊塞詩絕唱。
百洞寒裘絮如飛 狂雪飄落換銀衣。
草鞋連踝陷三尺 颼颼刺骨寒風厲。
弓月西掛茫茫夜 饑冷攻出發(fā)故疾。
義憤天海征萬里 壯懷遠古今古稀。
《和吟聲聲》一篇,言簡義豐,順手拈來,不愧為自然天成的佳作,鳥啼蟬鳴蛙鼓蟲吟,這是大自然的天籟之樂,田園之聲,但他實實在在發(fā)生在都市的小區(qū),人鳥相諧,風月成趣,深得散文以此寫彼,言外之意的要旨。
而《火鋪上的美味年》,則是一篇感覺獨特,經(jīng)歷獨特,味覺獨特的憶舊散文,作者身份不斷地轉(zhuǎn)換,童年,少年,青年,壯年,不同的觀察,體驗,感悟,累積成一條人生情感之流。姨婆這個人物,是勤儉,善良,無私,厚德的中國農(nóng)村婦女形象,溫暖的火鋪,仁慈的懷抱,待客的真情,無悔的奉獻,筆觸之間,流淌真情,平靜之中,筆起波濤。而這種久久不散的年味,彌漫于文字之上,可觸可聞。
我一直堅信,侗族是一個歷史久遠,積習深厚,文明豐沛,精神豐瞻的民族。一曲侗族大歌,元氣充盈,舞美昂揚,音樂渾厚,節(jié)奏激越,尤其是他多聲部的合奏,是多少文化元素的組合。在文化的大家族中,音樂幾乎可以說在哲學宗教之上,人類文明的進程中,多少文化的積淀,才可以釀成這壇淳化之酒。這是侗族的文脈,音樂的史詩。
茂椿身為侗族之子,這本散文集自然涉獵較多的侗家人事物景,風候俗習,在這類散文中,《老輩滋養(yǎng)過的物件》,《丁達的聲音》具有代表性,對于一物一件,一屋一宇,一歌一曲,一詞一調(diào),他的描寫充滿熱情而不失理性,在語言的處理上,縱情但有節(jié)制,贊美但不矯情。我歷來反對散文遣詞的用力過度,(這不包含藝術(shù)的夸張手法),真實,包括藝術(shù)的真實,是散文寫作不要逾越的底線。例如茂椿的這段描寫,真實而富于感染力,是為佳詞麗句。
丁達的聲音是多層次的,也是韻味悠長的,歌聲和風聲,水聲,鳥鳴聲貫穿著山寨的生活。有的歌越傳越遠,有的還藏在每家每戶,蓄滿老人的回憶,拽著年輕人向往。
這樣的文辭幾乎滿篇皆是,他是生活的,又是藝術(shù)的。他不可置疑的真實性,自然會喚起你閱讀的信心,這是文字讓人臣服的力量,而情感的真實與充沛,則會具有強烈的感化力量,這二者的結(jié)合,則會雙劍合璧,誠為上乘之作。
《和吟聲聲》最大的成功和價值在于,他對侗族文化的發(fā)掘與宣揚,他的親歷,直觀,探索,雖是零碎,隨意,初涉,但已入寶山,撩開了侗文化的面紗,自然是一個美好的開端。侗族文化的硯田的深耕細作,是大有可為,我衷心期待茂椿兄,專門寫一本侗族文化的散文專集,為當代湖南文學乃至中國文學,開一新境。
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張馬良
三審:周韜
來源:湖南文聯(lián)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