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25-05-05 08:18:45
2025年4月30日,“萬物和生——故宮博物院藏動物題材繪畫特展”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書畫館開展。
本次展覽,是故宮博物院首次集中展示動物題材繪畫領域的豐富收藏。展覽精心遴選63套、共計117件自五代至清代的珍貴作品,涵蓋了禽鳥、走獸、草蟲、鱗介等多個門類,名家匯聚、流派眾多、技法多樣。
歷代畫家們借描繪動物,來抒發(fā)情感、表達心境、體現(xiàn)民族特性、象征時代精神。
第一單元 百鳥鳴春
禽鳥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重要的表現(xiàn)對象,多與花木結合,因此形成花鳥畫科,又稱“羽禽”或“翎毛”。以五代時期“黃家富貴”和“徐熙野逸”的兩大風格為基礎,不斷演繹發(fā)展,呈現(xiàn)出紛繁多樣的繪畫面貌。
五代 黃筌 寫生珍禽圖卷
黃筌作品多描繪宮廷園囿中的異卉珍禽,畫法工整細麗,有“黃家富貴”之稱。他所作的《寫生珍禽圖》卷中,24只禽鳥、昆蟲及龜類均勻地分布在畫面上,比例準確。鳥類的造型嚴謹,特征鮮明,或靜止、或飛翔、或鳴叫,形態(tài)豐富,充滿生機;昆蟲和龜類的刻畫細致入微。
畫中清淡與濃厚的色墨相互交融,色彩雅致而豐滿,是古代工筆花鳥畫的經(jīng)典之作,對后世影響極為深遠。
宋 崔白 寒雀圖卷(局部)
此圖意境生動、筆墨精湛,畫中麻雀形態(tài)各異,或棲或飛,顧盼相和,展現(xiàn)了豐富的變化,自然逼真。作者墨法、色法干濕兼用,工寫結合,設色淡雅,開創(chuàng)了宋代花鳥畫的清逸新風。
宋 趙佶 芙蓉錦雞圖軸(局部)
一只錦雞落于芙蓉枝上,回首凝望著兩只翩翩起舞的彩蝶,幾枝菊花斜出,構成一幅生機盎然的秋景圖。
古人稱雞為“德禽”,兼具文、武、勇、仁、信之五德。此圖承載了宋徽宗的政治理想與審美追求,精湛的寫實技巧、深刻的儒家寓意與詩書畫的完美結合,是宋代院體花鳥畫的代表作品。
清 余省、張為邦合繪 鳥譜圖冊
《鳥譜》共記錄鳴禽、攀禽、陸禽、猛禽、涉禽、游禽等六個生態(tài)、數(shù)十種類。圖冊右頁為圖,左頁以滿漢兩種文字書寫物種名稱、產(chǎn)地、生態(tài)特征、習性等。鳥類主體將工筆重彩與西洋畫法相結合,具有很強的立體感,背景則采用清代院體風格,使得《鳥譜》既有西方博物繪畫的真實性,又有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的審美。
第二單元 百獸率舞
《尚書》載:“擊石拊石,百獸率舞”,以此為海內(nèi)清平之景象。百獸與人類生活關系緊密,從野生猛獸到農(nóng)耕打獵的伙伴,從外域番邦的珍奇物種到神話傳說中的祥瑞象征,古人將自己對動物的敬畏、喜愛、好奇、寄托付諸筆墨,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獨成“走獸”一科。
清 郎世寧 十駿圖·萬吉骦軸
乾隆朝共有兩組《十駿圖》,此圖為“前十駿”的第一駿——萬吉骦。畫家以和真馬相近的尺寸來創(chuàng)作,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馬的神態(tài)、皮毛的質(zhì)感,輔以光影透視法,使得馬的肌肉分毫畢現(xiàn),形象逼肖,充滿力量感。
清 華嵒 百獸圖卷(局部)
宋 陳居中 四羊圖頁(局部)
清 華嵒 百獸圖卷(局部)
第三單元 百態(tài)生靈
“草蟲”“龍魚”“鱗介”,是花鳥畫科的分支,與生物學中的蟲、魚、爬行動物等分類接近而不等同。它們千姿百態(tài),習性迥異,生機勃勃地活躍在自然界的角角落落,成為畫家筆下妙趣橫生、刻畫精微的神奇動物。
宋 趙昌(傳) 寫生蛺蝶圖卷
《寫生蛺蝶圖》卷,描繪了一組秋日的田園景物。畫家運用工寫結合的筆法,墨線勾勒輕巧,細勁流暢,收梢處提筆靈動,后施“輕色”暈染,精妍典雅之外又添自然野逸的氣韻,令人見之忘俗。
金 張珪 神龜圖卷(局部)
臨水沙灘上,一只背上長有綠藻的龜緩步爬行,伸長脖子昂首向天空中吐出一口白煙,白煙又在上方空中匯聚為祥云,環(huán)繞于半隱半現(xiàn)的一輪紅日。
龜,曾與“龍、鳳、麟”并稱為“四靈”。在中國,靈龜?shù)男叛鲈催h流長,被賦予通靈、長壽等寓意。這件《神龜圖》是張珪的傳世孤本,可能是其為金代海陵王完顏亮所繪,作為流傳極少的金代繪畫之一,具有重要藝術與歷史價值。
元 堅白子 草蟲圖卷(局部)
此畫以蘇軾《題雍秀才畫草蟲八物》詩為題材,畫其中的天牛、蟬、蜣螂、蝎虎、促織、蛤蟆、蝸牛七種草蟲,并在每蟲之前以楷書錄蘇軾詩句。作者追求宋人寫實畫作的高古風韻,每種動物都造型逼真,生動傳神,筆墨勾染,清疏淡逸,盡顯自然天趣的意味。此畫為堅白子存世孤品,也是元代草蟲題材的代表之作。
清 唐炗 魚藻圖頁(局部)
清 羅聘 動物草蟲圖冊(局部)
清 聶璜 海錯圖冊(局部)
本次展覽不僅是對歷代畫家“觀天地萬物而生意”藝術追求的回應,更是對當下構建生態(tài)文明的深刻啟示。
責編:李莉芹
一審:李莉芹
二審:朱曉華
三審:文鳳雛
來源:新華社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