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嬋 版面責編 曾衡林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5-12 08:58:21
文丨戴嬋
步入撈刀河畔這方青垣小院,檐角垂下的銅鈴正與穿堂風私語,灰磚黛瓦間浮動著幽幽茶香。一輛黃包車蹲在墻角,車轅上的磨痕還記著當年拉車人的掌紋;舊牌匾的裂痕里,似乎藏著某年某月的炮火聲。這便是位于長沙市開福區(qū)羅漢莊的蔡二茶館。茶館主人蔡穎強先生將祖宅改作茶寮時,怕是把半部瀟湘舊時光都窖藏在此了。
一盞粗瓷,半瓢白沙井水,幾枚蜷曲的茶葉,開福區(qū)的茶肆素負盛名。民國年間,洞庭春、德園、大華齋、徐松泉四家鼎盛,瀹茗清甘。忽聽得銅壺一聲清嘯,驚得梁間燕子斜掠而過,但見滿地陽光碎成光緒年間的瓷片——那光影里恍惚游動著舊時童謠:“一走二三里,茶園四五家,樓臺六七座,八九十品茶……”茶客半闔眼眸,于氤氳間偷取浮生半日。
時光的輪回充滿詩意,復古恰似老茶樹上萌發(fā)的新芽。近年來,開福區(qū)的新中式茶館如春溪破冰般悄然漫溢。蔡二茶館似一位時光擺渡人,以從容之姿在歲月的長河中投下漣漪,讓往昔與當下在此間溫柔相認。
蔡穎強先生是位執(zhí)著的“拾荒者”,將各色老物件一一尋回,重新排布成民國茶館的模樣。老井臺的石縫里蔓著蒼苔,太守椅扶手上的包漿映出琥珀光。月份牌停留在立秋那頁,泛黃紙頁上燙金小字卻洇開了墨痕,像遲暮美人滴落的淚珠??p紉機踏板積著細塵,針腳里還纏著某位閨閣小姐尚未完工的并蒂蓮。
每周三與周六的午后,茶館內(nèi)就流淌起清越的琴韻,古箏的悠揚與琵琶的清脆交織成趣。若您鐘愛梨園風華,塘坡劇場更是不可錯過的文化雅集——長沙花鼓戲的生動詼諧、川劇變臉的瞬息萬變、長沙彈詞的婉轉(zhuǎn)韻致……
在童謠鋪子的暖光里,孩童們清泉般的嗓音輕輕漾開,“月亮粑粑”的童謠如珠玉落盤,在斑駁的墻壁間流轉(zhuǎn)跳躍??Х瑞^主人將1936年風靡長沙的“青春宴飲社”復刻于此,白瓷杯盞上印著女侍應葉紅的倩影。當年輕人的目光透過鏡頭溫柔凝望,朋友圈便多了一條“打卡父母愛情”的溫柔注腳。
蔡穎強先生心中縈繞著一個夙愿:希冀茶館文化如成都的竹影、重慶的霧靄般,也能這般自然而然地浸潤著“開福人家”的晨昏日常。誠如先生所言:茶館文化的真諦,原不在茶,而在這方“館”。月色泠然,浸過天井青墁,洇入案上殘茗,人們忽然心如明鏡:所謂鄉(xiāng)愁,無非是從茶煙氤氳到茶湯漸涼的光陰故事。
開福區(qū)新中式茶館的最妙之處,在于它從不做非此即彼的選擇。它既容得下老茶客“一杯春露暫留客”的舊式風雅,也裝得下年輕群體“打卡發(fā)圈曬幸?!钡默F(xiàn)代訴求。它們隱于開福區(qū)的燈火闌珊處,寂然凝佇,如鶴影棲煙。
細細思忖,如同蔡穎強先生一般的匠人將半世滄桑細細碾作茶末,竟是以文火慢煨一壺喚作“老長沙”的歲月清茗。茶葉是泛黃的舊光陰,開水是沸騰的新世相,兩相激蕩間,泡開了此刻開福區(qū)上空裊裊升騰的人間煙火,那茶香里沉淀著半城風雨和一城故事。我不禁喟然:茶煙起處恒開福,茗盞斟時暫忘機。
責編:廖慧文
一審:曾衡林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