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 中國殘疾人雜志社 2025-05-12 16:19:55
▲在許多文藝作品、體育賽事中,殘疾人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往往得到更直觀的呈現(xiàn),憑借鮮活的人物形象和事跡,殘疾人也因此獲得來自全社會的尊重和鼓勵。(攝影 張和勇)
文明的長河奔涌不息,總有一種精神力量在中華民族血脈中激蕩回響?!疤煨薪。右宰詮姴幌ⅰ?,這一發(fā)軔于《周易》的生命哲學,歷經(jīng)三千年歲月,早已熔鑄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在歷史長卷中不斷書寫新的篇章。
今天,當我們說起自強,不只是中國人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呼喚,更是一種掙脫生命桎梏的象征,是8500萬殘疾人以殘缺身軀丈量生命高度的寫照。從知命不懼到勇于挑戰(zhàn),從個體奮斗到引領群體,從街巷社區(qū)到國際舞臺,殘疾人用自身的奮斗故事不斷拓展自強精神的時代維度,在中華民族發(fā)展進程中留下對生命價值的獨特認知:肉體或有缺憾,但精神永立。
自強不息始終是中華文明賡續(xù)的血脈
中國上古神話誕生于古人對天地萬象的猜想與解釋,這些傳說雖披著奇幻外衣,內(nèi)核卻與勇敢、自強、真誠、正直等品德互相呼應。陶淵明有詩云,“精衛(wèi)銜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碑斏倥砭l(wèi)鳥以喙銜石,決定填平滄海,當刑天失去頭顱以臍為口,依舊揮舞著武器而戰(zhàn),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品格便已滲入血脈。
此后在中華文明史的演進中,自強成為無數(shù)仁人志士所推崇并孕育的精神品質(zhì)。先秦時期,儒家以“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倡導積極入世、自強不息,其本意是要有奮進的人生態(tài)度。墨家同樣重視積極有為的思想,在《墨子·非命下》中有這樣的觀點:“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贝送猓€有“強者必治,弱者必亂”“強者必榮,弱者必辱”等論述,無一不在強調(diào)自強的重要性。
這種品格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具象:勾踐臥薪嘗膽的隱忍,蘇武北海牧羊的堅守,文王囚中演《周易》的智思,屈原放逐賦《離騷》的憂國憂民,無不彰顯著逆境中奮起的民族氣節(jié)。
近代以來,西方列強入侵中國,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危機,民族精神的激勵作用更加凸顯。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在其著作《紅星照耀中國》記錄下20世紀30年代中國紅軍長征的一組數(shù)字:368天的長征路,有235天是白天行軍,18天是夜間行軍,5000英里的長征路,平均114英里才能休息一次。翻過18座山脈,渡過24條河流,經(jīng)過12個省份,占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
這些具有傳奇性的故事只是彰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冰山一角,歷史長河中,還有不少自立自強的殘疾人,他們以超乎常人的意志,克服種種困苦,讓更多人看到生命的力量。
孫臏斷雙足仍成兵法大家,司馬遷遭腐刑而著《史記》,徐霞客拖著病腿走遍三山五岳,書寫出地理史詩《徐霞客游記》,盲人阿炳一生曲折悲涼,卻譜寫了曠世經(jīng)典《二泉映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古老訓示,在殘疾人身上得到了更生動的詮釋。
“一個民族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百折不撓地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而奮斗?!睆纳裨拏髡f到當代實踐,從圣賢哲思到凡人壯舉,自強不息始終是中華文明賡續(xù)的血脈,也是每個平凡生命的倔強生長,它淬煉于歷史長河,也貫穿于國家民族的興衰歷程,成為中華文化的獨特標識。
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在當代社會,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依然熠熠生輝,它內(nèi)化為一種生活智慧、人生態(tài)度、價值追求,融入中國發(fā)展的各個領域,激勵一代代中國人奮勇前行。
從擔心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到積極投身社會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殘疾人事業(yè)實現(xiàn)了從救濟撫恤到平等參與的范式轉(zhuǎn)變,殘疾人生活狀況發(fā)生根本性改變,他們積極擁抱生活,用實際行動贏得了社會的廣泛尊重,展現(xiàn)出自強不息的時代風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殘疾人事業(yè)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殘疾人面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們突破身體障礙,走向社會,激勵一代代殘疾人努力奮斗。他們的故事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精神的生動實踐。(攝影 張和勇)
1984年,在第七屆殘奧會上,為中國獲得第一枚殘奧會金牌的平亞麗是一位無法用雙眼感知多彩世界的盲人。她之所以能挺過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歲月,靠創(chuàng)辦3家按摩店自強自立,源于一個看似簡單卻讓人震撼的信念——一定要像健全人那樣生活。
有人說,“生活就是要面對無數(shù)次抉擇”,而殘疾人對生命認知的轉(zhuǎn)換比常人更加艱辛。所謂的“身殘志堅”,也并非天生不怕苦不知疼,而是在漫長歲月中重新?lián)碛杏職?,用強健的心靈托舉起殘缺的身軀。
1991年5月,為集中展現(xiàn)殘疾人正面而積極的形象,首次全國助殘先進集體、個人暨自強模范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此后,在 1997年、2003年、2009年、2014年、2019年又召開了共計6次全國自強模范與助殘先進表彰大會,至今已有數(shù)千名自強模范、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獲此殊榮,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1991年,首次全國助殘先進集體、個人暨自強模范表彰大會對張海迪、吳運鐸等優(yōu)秀殘疾人的典型代表進行了表彰,向社會集中展示了殘疾人的風貌與風采。
首屆自強模范的評選源于中國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改革開放后社會文明進步與人文關懷覺醒的產(chǎn)物。這屆自強模范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一輩革命家,也有改革開放后涌現(xiàn)出的新楷模:被譽為“中國的保爾·柯察金”的兵工事業(yè)開拓者吳運鐸,高位截癱卻心系殘疾人事業(yè)的張海迪,以音符點燃生命之光的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柏林……他們用自己真實的人生經(jīng)歷向社會傳達著“命運無法選擇,面對命運的態(tài)度可以選擇”的積極人生觀,激發(fā)了更多殘疾人奮發(fā)有為的熱情。
“我從沒把自己當過殘疾人!”43年前的一天,吉林長春的通信技術員王樹明在延邊安圖老家?guī)透改干w房時,被突然倒塌的山墻砸中,當即失去了知覺。送至醫(yī)院后,醫(yī)生將兩頭帶鉤的不銹鋼板,用螺絲固定在他的胸椎和腰椎上,告訴他“以后都站不起來了”。
彼時,王樹明剛滿29歲,他從報紙上讀到吳運鐸、麥賢得等身殘志堅的英雄人物故事,心中增添了無窮的力量,此后在輪椅上開始了嶄新的人生。回到工作崗位后,王樹明用頑強的毅力攻破一項項通信技術難題,取得豐碩的科研成果,還成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關注殘疾人生活中的難題和困境。
從意外受傷致殘到戰(zhàn)勝困難,從完成三大項重要電信科研課題、參與近百項科研項目到為保障殘疾人權益多方奔走,王樹明自強不息的奮斗故事感染了很多人。2003年,王樹明被評為“全國自強模范”并在第三次全國自強模范暨扶殘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上進行了個人事跡演講。彼時場下掌聲雷動,那是在超越“身殘志堅”的悲情敘事后,對生命多樣性的禮贊。
隨著多次全國自強模范和助殘先進的評選表彰活動開展,一批又一批全國具有廣泛影響的殘疾人優(yōu)秀代表脫穎而出。他們分布于工業(yè)農(nóng)業(yè)、科技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軍事等各條戰(zhàn)線上,更有“全國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三八紅旗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他們用樸實有力的行動生動詮釋了“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殘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
帶動更多人講好中國殘疾人故事
在北京2022年冬殘奧會開幕式上,有一幕曾令全世界動容:視障運動員李端在黑暗中摸索了將近一分鐘,終于將手中的火炬成功插入主火炬臺。這漫長的一分鐘里,沒有人催促和不耐煩,觀眾始終以加油聲和掌聲鼓勵著李端。李端只是8500萬分之一,他們和健全人一樣,在奮力逐夢的同時,也在為社會發(fā)展添磚加瓦。
自1991年表彰第一批全國自強模范至今,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榮譽,伴隨著中國的發(fā)展進步,影響了幾代殘疾人的人生追求?!澳7丁?,是一種“示范”“楷?!钡膬r值導向,意義在于讓社會學習和弘揚自強模范身上的精神品質(zhì)。在自強精神的引領與影響下,一代代殘疾人向他們看齊、向自強精神致敬,并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自強精神。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自強精神不斷發(fā)揚光大,并煥發(fā)出新的時代光彩。越來越多的殘疾人身體力行,由個體奮斗帶動周邊群體自強自立,激勵普通人也能有所作為。由此帶來的變化是,“老楷模”風采依舊,“新模范”譜寫新曲。
▲在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的奮斗路上,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憑借奮斗的決心和毅力,從個人創(chuàng)業(yè)到帶動群體就業(yè)致富,托起殘疾人的幸福生活。(攝影 張和勇)
“一個人帶動一群人,讓殘疾人群體的生活更有幸福感,同時我也想把關愛、信任、接納、尊重、平等的助殘理念傳達給每一個人?!崩铋瓰楸本┣嗄暾螌W院團委書記,2003年因車禍截癱??祻秃?,李楠重新回歸社會,投入殘疾人事業(yè)和社會服務中。
從北京殘奧會到北京冬殘奧會,14年間,李楠的身份在不斷變化著,從普通志愿者到五星級志愿者,從朝陽區(qū)肢殘人協(xié)會副主席到北京市肢殘人協(xié)會主席,她對助殘志愿服務的研究越來越深入,也影響和帶動著越來越多的殘疾人成為志愿者。
左腿高位截肢的杜誠誠是一名武漢基層社區(qū)殘疾人工作者,考慮到殘疾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她主動擔任社區(qū)“盲人電影專場”講解員。15年里她為盲人講了三百多場電影,為八十多部電影寫下了一百多萬字的講解稿,通過網(wǎng)絡直播,還有近百萬人看過她網(wǎng)絡直播講電影。
2023年10月28日,在杭州第四屆亞殘運會閉幕式中,杜誠誠為視障兒童描繪主火炬熄滅的情景,觸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當天晚上,杜誠誠發(fā)了這樣一條朋友圈:“感恩,感激,感謝,從社區(qū)會議室到亞殘運會的講述。”
還有“踏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的張順東、李國秀夫婦,用一雙手、一雙腳與當?shù)卮迕裢奖夹】?;游泳運動員夏江波在退役多年后,又加入皮劃艇隊,踏上了新的征程;罹患漸凍癥的蔡磊,組建科研團隊、致力公益事業(yè),為攻克絕癥、關懷罕見病患者不懈努力……
這些新時代殘疾人自強的故事,展現(xiàn)出這一群體從“被看見”到“被需要”的身份蝶變,他們努力打破社會偏見,用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為國家發(fā)展作出貢獻,走向更豐滿的人生。
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第五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大會時指出:“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殘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為人類社會作出重大貢獻”“他們身上的精神就是自強不息精神,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
殷切的話語鼓舞著千千萬萬殘疾人奮發(fā)有為,凝聚起共筑中國夢的強大力量。在世界舞臺上,中國殘疾人藝術團的演員們以精彩的表演展示中國文化的魅力;在街巷里弄中,殘疾人專職委員以高昂的熱情投身公益事業(yè)和社區(qū)治理,幫助他人排憂解難;在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平臺上,不少殘疾人創(chuàng)業(yè)者在節(jié)能環(huán)保、高新科技等多個行業(yè)領域勇毅篤行,助力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升級……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自強精神還將被賦予更多的時代內(nèi)涵,但無論是殘疾人還是健全人,在這條不停息的精神長跑中,每個拼搏奮斗的生命都在為民族精神圖譜增添新的坐標,為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注入不竭動力。
責編:黃伊婷
一審:黃伊婷
二審:張馬良
三審:周韜
來源:中國殘疾人雜志社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