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衛(wèi) 版面責編 劉瀚潞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5-15 09:53:21
文丨楊衛(wèi)
吳國欣先生是我的大學老師,我當年在益陽讀書時,他教我們廣告設計。因此,我比較了解吳國欣水彩畫的創(chuàng)作源頭和語言出處。事實上,水彩作為一種繪畫形式,自其誕生之后,便與廣告設計結下了不解之緣。由于水彩是以水為稀釋媒介,在紙張上作畫,具有便捷、快干等特質(zhì),故而,被畫家用來描繪自然風景的同時,也常被他們用以記錄民俗生活、繪制地形地圖等。這就為后來水彩畫進入廣告設計領域埋下了伏筆,也就是說,水彩畫的便捷、快干,以及罩染法、平面化等因素,正好吻合了廣告畫所需的工具材料與視覺特征。
吳國欣在設計界久負盛名,早在20世紀80年代,在湖南讀書工作期間,吳國欣便參與了許多重要的設計工作,獲得過許多全國性的廣告設計大獎。而吳國欣的廣告作品,其使用的創(chuàng)作媒介,大都是與水彩有關。我雖然不清楚吳國欣是因為喜歡水彩畫才走上了設計之路,還是因為從事廣告設計使他鐘愛于水彩畫,但我知道長期的水彩畫訓練,提升了吳國欣的繪畫水平與設計能力。故而,水彩畫與廣告畫在吳國欣身上,成為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一直是兩路并舉、雙向進發(fā)。

20世紀90年代以后,吳國欣從湖南調(diào)回自己的老家上海,任同濟大學教授。在教書育人之余,他筆耕不輟,在設計和繪畫領域均收獲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近年來,吳國欣從同濟大學退休后,更是將水彩畫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孜孜不倦,矢志不渝,創(chuàng)作了許多感人至深的精品之作。
吳國欣的水彩畫,大都是以舊上海的街景和風物為題材,既有寧靜的弄堂,也有古樸的院落,還有斑駁的建筑與陳舊的家具等等。總之,吳國欣筆下的上海,刻意回避了燈紅酒綠的繁華景象,而是熱衷于捕捉舊上海的滄桑與遺韻。這當然跟吳國欣的文化鄉(xiāng)愁有關。作為一位當年的知青,吳國欣是在湖南插隊、讀書、工作了數(shù)年之后,才重新回到上海。因此,他對上海有一種非常復雜的情感。也因此,吳國欣用畫筆來記錄上海的變遷,留下歲月的痕跡,就成了他追憶往昔、確認自身的一種方式。這些在近期舉辦的“無象之象——吳國欣水彩藝術展”中將能看見。
吳國欣的這批水彩畫,早期還是傾向于寫實主義。這自然跟吳國欣的藝術觀念,即希望真實地記錄舊上海的風貌有關,同時也是基于他長期從事水彩畫寫生的造型訓練。但是,隨著吳國欣對水彩畫探索的不斷深入,其探索的興趣點也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即由原來的客觀記錄與真實還原,而轉向了對水彩畫語言自身的探索和試驗。故而,在吳國欣的近期作品中,主觀取代客觀,從而出現(xiàn)了某種抽象形態(tài)。
事實上,藝術史的發(fā)展,從具象走向抽象,本身就包含了藝術家的思想獨立與語言自覺。因為不再依賴于外部世界,所以,藝術家可以隨心所欲地表達自己的觀念和情感,從而獲得了某種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吳國欣正是以此為目標,馳騁于水彩畫領域,不懈探索、不斷突破的。他從宏觀走向微觀、從具象走向抽象,就是為了從客觀世界與日常事物中解放出來,在豐富和拓展水彩畫語言張力的同時,使自己能夠棲身于其中,獲得心靈的歸宿與精神的自由。
湖南日報湘江副刊藝風版面投稿郵箱:whbml@163.com
征集:戲劇與影視、美術、音樂、書法、舞蹈、攝影、非遺等題材評論及散文。
責編:廖慧文
一審:周月桂
二審:曹輝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