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5-28 09:30:08
劉少華
近日,一位自稱“11年茅臺集團特聘顧問”的汪教授,在社交平臺直言對廣東人用開水燙碗的習慣感到“惡心”。該言論不僅遭到了廣東網(wǎng)友的強烈反駁,更在全國范圍內(nèi)掀起了一場關于地域文化、生活習慣與公共言論邊界的討論。
廣東人餐前燙碗的習俗由來已久,其源頭可追溯至茶文化中的“洗茶”傳統(tǒng),后來逐漸演變?yōu)椴妥郎系墓潭▌幼?。支持者認為,燙碗能去除餐具表面的浮塵、洗滌劑殘留,甚至部分細菌,是一種健康習慣;而反對者則指出,短暫的熱水沖洗無法有效殺菌,更多是心理安慰。
或許,燙碗的消毒效果確實有限,但這并不妨礙它作為一種文化儀式被保留?,F(xiàn)實中,燙碗早已超越衛(wèi)生需求,成為廣東飲食文化的一部分,承載著當?shù)厝藢︼嬍车木次放c生活品質的追求。汪教授的言論之所以引發(fā)眾怒,關鍵在于其措辭的冒犯性。用“惡心”一詞形容一種普遍存在的習俗,顯然超出了理性討論的范疇,帶有強烈的主觀攻擊性,缺乏對文化差異的基本尊重。
社交媒體時代,爭議性言論往往能迅速吸引關注,所以公眾人物更應謹言慎行。以個人好惡在公眾場合評判他人的生活習慣,不僅缺乏同理心,更可能激化不必要的對立。在發(fā)表觀點時,可以質疑,但更應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探討如何優(yōu)化生活習慣,而非簡單粗暴地否定。
無論是廣東人燙碗,還是上海人喝咖啡,地域文化、生活習慣的多樣性正是中國社會的魅力所在。當沸水注入瓷碗的輕響再次響起,我們期待聽見更多包容的回聲。
(作者單位:遼寧省殘疾人服務中心)
責編:萬麗君
一審:萬麗君
二審:歐陽金雨
三審:王禮生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