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文聯 2025-05-30 09:09:35
尋烏星火,叩響百年求真之路
文|施俊杰
在中國革命的歷史中,小城尋烏或許不是最耀眼的一個,但絕對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這座偏僻落后的山區(qū)小城,為什么成為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發(fā)源地?一次看起來走街串巷的普通社會調查,為何竟然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革命的歷史走向?
日前,由深圳、贛州、尋烏等多地宣傳部門聯合推動的原創(chuàng)革命歷史題材話劇《叩響》在湖南大劇院隆重上演。這部劇目以1930年“尋烏調查”事件為藍本,藝術地再現了毛澤東在江西尋烏開展社會調查、撰寫《尋烏調查》和《反對本本主義》的歷史進程,生動地展現了毛澤東深入了解社會情況和群眾疾苦,積累城市商業(yè)管理經驗,與黨內冒進思想做斗爭的故事。《尋烏調查》是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早期實踐奠基之作,毛澤東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調研精神,深入田間地頭、商鋪作坊,在走街串巷中解剖社會肌理,在抽絲剝繭中洞察階級關系,不僅第一次清晰勾勒出中國農村社會的完整輪廓,更以“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的論斷,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鮮活的樣本。
叩響歷史之門,在戲劇沖突中還原對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探索。《叩響》的核心敘事圍繞毛澤東與留蘇特派員劉致明之間的思想交鋒展開。1930年的中國革命正處于“城市中心論”與“農村包圍城市”的十字路口上。在劇中,《叩響》的主創(chuàng)人員依據歷史事實,巧妙地設置了各種矛盾沖突來再現當時復雜的歷史情境,引發(fā)觀眾主動去思考。比如,當留蘇特派員劉致明卻強勢地、教條化地揮舞著共產國際的指令,聲稱“山溝里出不了馬列主義”,一定要按照共產國際的最新指令,集中力量攻打大城市時,毛澤東卻通過尋烏調查的詳實數據回應:“中國革命的出路在土地里,在群眾中!”在毛、劉之間的幾次激辯中,極具戲劇張力的矛盾沖突也由此激烈地展開,不但牢牢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更將抽象的思想路線的斗爭,轉化為可感的藝術表達,讓觀眾深刻體會到實事求是精神在歷史關鍵時刻的決定性作用。
叩響青年之門,在人性的書寫中建立起與當代青年的情感共振。《叩響》的突破性在于它摒棄了英雄人物的神化塑造,轉而聚焦革命者的人性光輝。毛澤東在劇中既有“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深沉思索,也有看到挑夫累死時的悲憤落淚;特派員劉致明的轉變具有非常典型的意義,染血的事實使他意識到最初所奉行的蘇聯經驗行不通,不但導致了戰(zhàn)友的犧牲,還危害了革命成果,他最終深刻地覺悟到“不能對人民群眾的吶喊視而不見”,但是整個過程卻令人扼腕痛惜。這種對人物復雜性的刻畫,讓歷史人物真正“立”在了舞臺上。劇中青年群像的塑造尤為出彩。進步女學生安娜從崇拜“布爾什維克理論”到理解“脫離群眾就一事無成”,她改回本名“采蓮”的舉動,象征著理想主義的落地生根;古柏從熱血青年成長為調查骨干,那句“我真的學會調查了”的歡呼,引發(fā)當代青年對方法論的思考。這些人物的成長軌跡,與當下青年在價值迷茫中尋找方向的心理形成共振。此外,這部作品不但創(chuàng)作角度新穎,而且節(jié)奏明快,人物語言和表演仿佛開了1.5倍速,特別適合當下青年觀眾的審美和觀演的需求。
叩響時代之門,在精神傳承中回應了現實之問。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當下,《叩響》的公演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劇中毛澤東“拜群眾為師”的場景,與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當舞臺上響起“老鄉(xiāng)們,毛委員是真心想要為你們做事的”這句臺詞時,臺下觀眾自發(fā)的掌聲,正是對“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集體認同。尋烏這場扎根中國土壤的深度調研,如同穿透歷史迷霧的思想火炬,讓中國共產黨在復雜局勢中找準了革命的立足點,為土地革命路線的制定提供了實證依據,更成為百年大黨堅持從實際出發(fā)、以實踐求解真理的永恒精神路標,其蘊含的調查方法與求是品格,至今仍在照亮著治國理政的現實路徑。
《叩響》的成功,不僅在于藝術形式的突破,用現代戲劇語言來講述紅色故事,以人性光輝照亮精神傳承,讓實事求是精神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生;更在于它激活了紅色文化基因中的現代性密碼,讓我們看到了主旋律戲劇的新可能——當歷史不再是被供奉的標本,而成為流動的活水,革命精神就能真正叩響每個時代的大門。
愿這聲聲叩響聲,能成為我們叩問初心、叩擊靈魂的永恒回響。
責編:周聽聽
一審:周聽聽
二審:蔣茜
三審:周韜
來源:湖南文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