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生 圖/張嵐 新湖南客戶端 2025-06-07 00:17:31
文/白生 圖/張嵐
近期,安徽和縣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發(fā)布公告,根據(jù)該縣公共自行車運營實際情況,經(jīng)研究決定,公共自行車終止運營,有需要的市民在2025年6月28日前辦理公共自行車騎行卡押金退款業(yè)務。(6月4日澎湃新聞)
這一消息并非孤例,此前北京、廣州、武漢等地也陸續(xù)叫停公共自行車服務。面對公共自行車的退場,我們無需過度惋惜,這是城市交通迭代升級的必然,更是技術革新與生活方式變革的注腳。
公共自行車誕生的初衷,是為解決“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政府主導、定點還車、免費或低價使用的模式,曾被視為公共服務的典范。然而,由于站點布局受限、車輛調(diào)度滯后、壞車率高、高昂運營維修成本等問題,導致用戶體驗參差不齊,以致于大量公共自行車閑置。
與此同時,當共享單車“無樁停車+智能解鎖+衛(wèi)星定位+移動支付”的顛覆性模式席卷而來,公共自行車瞬間淪為“古董”,遭用戶嫌棄,市場已然給出了答案。公共自行車的退場,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公共自行車的貢獻不容抹殺——培養(yǎng)了市民短途騎行習慣,推動了城市慢行系統(tǒng)建設,甚至倒逼了公共道路資源分配優(yōu)化。但當技術提供更優(yōu)解時,正如功能手機讓位于智能手機,膠片相機被數(shù)碼技術取代,城市公共服務同樣需要遵循“優(yōu)勝劣汰”法則。退場不是失敗,而是為新生態(tài)騰出空間。公共自行車也如此。
衡量一座城市的交通便利標準,不是某種交通工具的存在與否,而是市民能否享有更自由、更綠色、更智慧的出行選擇。公共自行車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而城市里關于“如何抵達”的答案,正在新的車輪上繼續(xù)書寫。
責編:蘭宇琪
一審:洪曉懿
二審:蔣俊
三審:譚登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jīng)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ǎng)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nèi)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