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衡林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2025-06-13 08:09:02
曾衡林
日前,“‘梔’書達禮 ‘艾’在銅官”文化旅游主題市集在長沙銅官窯國風樂園啟幕。長沙銅官窯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發(fā)源地,還原了唐至五代時期“南青北白長沙彩”的陶瓷史實;并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詩歌、諺語、繪畫和獨特的模印貼花等融入到瓷器之上,開辟了中國陶瓷裝飾藝術的先河。
當?shù)揽h玉蟾巖的陶片在1.8萬年前的篝火中誕生,當醴陵東漢窯址的青瓷碎片折射出最早的釉光,湖南的瓷窯史便注定以革新者的姿態(tài),在中華文明的版圖上鐫刻出獨特印記。從岳州窯的青瓷古韻到長沙窯的彩瓷驚世,從醴陵窯的釉下乾坤到現(xiàn)代陶谷的產業(yè)傳奇,湖湘大地的瓷窯群,始終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書寫著中國陶瓷的半部史詩。
東漢末年,湘陰岳州窯的龍窯升騰起湖南第一縷青瓷之焰。這批胎質堅密、釉色青黃的器物,以“敲擊如磬”的質感,宣告湖南完成了從陶到瓷的蛻變。岳州窯工匠首創(chuàng)的“玻璃釉”技法,讓唐代陸羽在《茶經(jīng)》中盛贊“岳州瓷青,茶色綠”。岳州窯與越窯、邢窯等被并稱為唐代六大名窯。
中唐時期,湘江畔的長沙窯掀起了顛覆性的革命。安史之亂后,北方窯工帶來的唐三彩技藝,與岳州窯青瓷傳統(tǒng)碰撞出釉下彩的火花。長沙銅官鎮(zhèn)瓦渣坪的龍窯里,匠人們首次將鈷料、銅紅繪于胎體,再覆以透明釉高溫燒制,創(chuàng)造出了“彩在釉下,永不褪色”的奇跡。
兩宋以降,湖南瓷窯進入了百花齊放的“青春期”。衡州窯以蓮瓣紋刻花青瓷獨步湘江流域,其高足盤、多嘴壺等器型,呼應著衡陽茶業(yè)的興盛;衡山窯則在釉上彩繪中注入市井煙火,牡丹、菊花等紋飾躍然碗盤,成為民間生活的鏡像。值得注意的是,益陽窯在元代燒出的白瓷,胎質細膩如脂,打破了“南青北白”的地域界限,為后世醴陵瓷的革新埋下了伏筆。
這段時期,湖湘瓷窯的另一重使命悄然生長——文化融合。長沙窯遺址出土的西域胡人俑、佛教造像,衡州窯瓷器上的道教符箓等,都在訴說著多元文明的互鑒。
當歷史的指針指向清末,醴陵淥水河畔的窯火迎來驚天裂變。1904年,熊希齡從日本帶回的制瓷技術,與本地馬頸坳的高火瓷土碰撞出釉下五彩的光芒。草青、海碧、瑪瑙紅等五色顏料,經(jīng)“三燒法”嵌入釉層,形成“白如玉、明如鏡”的通透質感。1915年巴拿馬博覽會上,醴陵“扁豆雙禽瓶”以工筆花鳥的細膩,斬獲金獎,評語稱其為“東方陶瓷藝術的高峰”。這場革新不僅復興了湖湘瓷業(yè),更開創(chuàng)了中國彩瓷的新紀元。
新中國成立后,醴陵窯的“紅色官窯”傳奇續(xù)寫輝煌。1955年,中南海定制的“7501毛瓷”薄胎碗,以大球泥為胎,手繪韶山梅花,透光可見指紋,成為“白色黃金”。改革開放后,醴陵瓷從“國宴用瓷”走向了全球,自動化生產線與非遺工坊交相輝映,4000多個品種涵蓋航天陶瓷、文創(chuàng)產品等。在2025年央視非遺晚會上,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綻放,讓世界看見了“永不褪色的中國美”。
今天的湖南瓷窯,早已超越了地理概念,成為活態(tài)的文化基因。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里,龍窯遺跡與譚家坡遺跡館訴說著“海上陶瓷之路”的榮光;醴陵陶溪川的創(chuàng)意市集上,90后匠人用柴燒技法復刻著唐代韻味,“來醴陵撿瓷器”的年輕潮人們,將百年老廠的瑕疵品變成時尚符號……
站在醴陵易家山東漢窯址前,1900年前的燒結層與現(xiàn)代氣窯的火焰遙相輝映。從玉蟾巖的陶罐到如今太空站的陶瓷部件,湖南瓷窯的千年歷程,是一部關于創(chuàng)新與堅守的史詩。當釉下五彩的光澤在國宴上流轉,當長沙窯的詩句在海外博物館陳列,我們終于懂得:湖湘瓷窯的真正遺產,不是凝固的器物,而是那份敢闖敢試的“蠻子精神”——它讓泥土涅槃為文明,讓火焰淬煉出永恒。
責編:曾衡林
一審:曾衡林
二審:易禹琳
三審:楊又華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