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 11 月 21 日,“亞特蘭蒂斯”號載人飛船上的美國宇航員邁克爾·福爾曼和蘭道夫·布萊斯尼克計劃在“尋求號”氣密艙內完成 8 小時“預睡眠”。然而,入睡僅 2 小時后,空間站突傳“急速失壓”警報,他們被迫縮短了睡眠。這一突發(fā)情況,對兩名宇航員的身心造成巨大影響。此時他們體內的殘留氮氣尚未完全排出,NASA 不得不緊急調整方案——將原定 6 小時的太空行走壓縮至 5.5 小時,并追加半小時“回籠覺”和純氧呼吸。
被剝奪的睡眠不僅影響航天任務,同時也加劇宇航員的情緒波動,造成任務隱患。這兩位宇航員的倉促調整,導致設備安裝精度下降,后續(xù)檢查發(fā)現(xiàn)部分組件存在微小偏移,險些影響空間站的長期運行。
那除去突發(fā)事故,在太空中如何保證睡眠質量呢?等等,先讓我們好好來認識下"睡眠"......
睡眠是高等脊椎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周期性進入的一種可逆性靜息生理狀態(tài),這種生理狀態(tài)可通過外界刺激迅速喚醒并恢復至清醒狀態(tài),但未出現(xiàn)神經功能損傷,可逆性是區(qū)別于昏迷等病理性意識喪失的關鍵特征。在睡眠時,機體雖然對外界環(huán)境刺激的反應能力暫時減弱,聽覺喚醒閾值提高,對 60 分貝以上的聲音有反應,日常聽力為 0~25 分貝。但仍維持心率 55~75 次/分,呼吸頻率 12~20 次/分等基礎的生命體征。睡眠時基礎代謝率降低 15%~20%,體溫下降 0.5~1℃,能量消耗減少,有利于損傷組織的修復;免疫因子的活性增強,增強免疫力;清除 β-淀粉樣蛋白等神經毒素,β-淀粉樣蛋白是由淀粉樣前體蛋白水解產生的多肽,是阿爾茨海默?。ˋD)主要病理變化之一。因此足夠的睡眠可以調控情緒與行為能力,緩解焦慮,降低阿爾茨海默病風險。失眠,全稱為睡眠障礙性失眠,是一種以持續(xù)性睡眠質量或數(shù)量不足為特征的疾病,表現(xiàn)為在有充足睡眠機會和環(huán)境的情況下,仍出現(xiàn)入睡困難、睡眠維持障礙或早醒,并導致日間功能受損等病理特征。具體癥狀為:1. 入睡困難
正常人群平均入睡時間≤15 分鐘,如果臥床后 30 分鐘至 1 小時內無法入睡,則為入睡困難。
2. 睡眠維持障礙
夜間醒來次數(shù)≥3 次,或累計清醒時間>30 分鐘。
3. 早醒
睡醒時間提前 30 分鐘并且無法再次入睡。
4. 日間功能損害
白天出現(xiàn)疲勞、注意力下降、情緒易激惹等癥狀。
現(xiàn)在我們回到問題的開頭,在太空中如何睡眠呢?
太空是真空,理論上沒有噪聲,但是航天器內部的儀器設備系統(tǒng)運行會產生振動、噪聲等物理干擾;以及由于太空艙環(huán)境幽閉、生活單調等引發(fā)不良情緒, 均會誘發(fā)睡眠障礙。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人類對地球環(huán)境的適應生存。在空間站,每 90 分鐘繞地球一圈,經歷一次日出日落,也就是說一天要經歷 16 次日落和日出。人體正常的生理節(jié)律有體溫周期和睡眠周期:體溫周期:人體體溫在一天中呈現(xiàn)周期性波動,清晨最低,下午到傍晚升高,波動幅度大約 0.5~1℃。睡眠周期:人體在睡眠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系列階段性變化,根據(jù)國際睡眠醫(yī)學學會的分類,睡眠周期由非快速眼動期(NREM)和快速眼動期(REM)交替組成,兩者交替一次為一個完整周期,通常持續(xù) 90~120 分鐘,成年人每晚會經歷 4~5 個周期(約 7~9 小時)。在太空,一旦宇航員的睡眠被打亂,體溫周期和睡眠周期受到影響,會導致睡眠障礙??赡嫘允菂^(qū)別于昏迷等病理性意識喪失的關鍵特征。通過固定睡眠裝置、營造睡眠環(huán)境、控制噪音等主要措施保證宇航員的睡眠質量。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和問天實驗艙各有三個獨立睡眠區(qū)。航天員“平躺”姿態(tài)的天和核心艙采用橫向布局;“站立”姿態(tài)的問天實驗艙為縱向布局。在失重環(huán)境下,兩種睡姿對睡眠沒有差異影響。但是宇航員一定要將身體固定在艙壁或隔板上,防止身體漂浮碰撞。左列外觀結構-上:天和核心艙、下:問天試驗艙 右列內飾細節(jié)-上:問天試驗艙、下:天和核心艙國際空間站有睡眠艙,但都非常簡陋,空間非常小,剛好只能裝下一個睡袋,沒有舷窗。圖源:參考文獻[9]
為了遵循北京時間 6:30~22:30 的作息規(guī)律,艙內照明系統(tǒng)模擬自然光周期,睡前 2 小時切換為暖光模式,促進褪黑素分泌,褪黑素可以抑制下丘腦覺醒中樞,使人產生睡意。睡眠區(qū)通過隔音棉與空氣循環(huán)系統(tǒng)降低噪音。世界衛(wèi)生組織建議:在夜間睡眠環(huán)境下,噪音最好控制在 30 分貝以下;30~40 分貝為較理想環(huán)境;超過 50 分貝會影響睡眠和休息,必要時可佩戴降噪耳塞。心理調節(jié)抑郁、焦慮、心理壓力等情緒因素會嚴重影響睡眠。每個睡眠艙配備舷窗,航天員可通過觀賞宇宙景,比如極光和銀河,來緩解心理壓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空間站,宇航員平均每天睡眠約 6.5 小時,雖然比地球時間稍短,但深度睡眠占比提升 15%,睡眠質量優(yōu)于地球。因此,可以考慮通過創(chuàng)造這樣的環(huán)境來提升地球睡眠質量。盡管如此,完成任務后的航天員在返回地球后仍存在疲勞、瞌睡等狀態(tài),有研究報道,經過日光浴、空氣浴、森林浴及運動療法等療養(yǎng)康復手段,大約 1 個月的時間睡眠可以基本恢復正常。目前人類發(fā)現(xiàn),除了地球以外,火星是未來百年內最可能實現(xiàn)“睡覺”的星球,因為火星自轉 24 小時 37 分鐘,最適合人類晝夜規(guī)律。期待有一天我們在火星過夜,仰望不一樣的星空。結語
迄今為止,全世界共有不超過 600 名人類進入太空。我國作為具有世界上獨立完整的航天員選拔和訓練系統(tǒng)的三個國家之一,我們的航天員各個都經歷且通過了 9 大常規(guī)訓練和其他系統(tǒng)訓練之后,肩負重任,為我國航天事業(yè)獻出一份力量。
在失重的太空艙里,宇航員用科學對抗失眠;在地球家園中,我們同樣需要守護睡眠質量。優(yōu)質睡眠是生命免疫力的基石,更是高效生活的燃料。星辰大海的征途需要清醒的頭腦,平凡生活的征程亦然。
責編:張春祥
一審:張春祥
二審:段涵敏
三審:楊又華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