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25-06-22 08:51:37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是新時代思政教育需要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急需突破的難點之一。近年來,越來越多思政課嘗試將故事作為載體,搭建起知識、能力與價值之間的橋梁。
傳統(tǒng)講故事的方法,主要停留于教師的口頭灌輸,學生多是被動聽講。在內容安排上,如果只是“講一段英模事跡”“念一段紅色回憶”,就很容易與真實場景脫節(jié)。而且,在大中小學不同學段講述的故事,可能存在簡單重復、相互割裂等問題。要把故事講好,不應局限于就事論事、孤立講述,而是要貫穿于思政教學全過程,對課堂進行系統(tǒng)性“重構”。
在“講好故事”方面,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進行了一些探索,改變了傳統(tǒng)課堂上由教師唱獨角戲的方法,將“寫故事-現(xiàn)場講故事-線上傳播故事-專家示范講故事-集體備課探討講故事”作為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整體,運用于教學全過程中,進一步“點亮”思政課堂。
在動筆寫故事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根據(jù)教學目標確定有意義的選題。寫作不僅是語言表達的訓練,也是對知識的重組與內化。寫作過程中,學生要主動查找資料、厘清脈絡、辨別史實。這種資料整理與邏輯構建的過程,加深了學生對歷史、制度和社會議題的理解,也引導他們思考講述的角度與立場。在這一階段,教師的角色不再是灌輸知識,而是激發(fā)問題意識,提供研究路徑。
“現(xiàn)場講故事”是對寫故事的延展,這要求學生將紙面內容轉化為口語表達,對講述對象、邏輯順序、情感節(jié)奏有更細致的把握。學生不是背講稿,而是要在現(xiàn)實場景中聯(lián)系實際去講故事。課堂不再是教師的“獨白舞臺”,而成為學生“展示思想”的公共空間。
“線上傳播故事”是指通過短視頻、音頻、文章等多元形式,讓師生講述的中國故事被更多人看見和聽見,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甚至走向海外,實現(xiàn)“破圈”傳播。
“專家示范講故事”是通過專家和模范人物對故事的再講述,給教師和學生提供學習的范本。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在模仿中校準方法,在對比中優(yōu)化路徑,從而加深對“講什么、怎么講、講給誰聽”等問題的理解。
通過集體備課探討講故事的方法,有利于進一步助推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打破“孤島化”困境,將不同學段的教師組織起來,共同研討講好故事的方法,形成有效的“故事教學共同體”。
這些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流程,能夠給學生身份、教師角色、教學路徑、課堂空間、教學理念等帶來不小的改變。
首先,學生從“聽講者”轉變?yōu)椤爸v述者”。要講透一段歷史,需要秉持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回到文獻、尊重史實,不斷發(fā)掘其與現(xiàn)實的深度聯(lián)系;要深入解讀一個人物,就需要對其動機、所處背景和時代進行充分還原。這種課程形態(tài),有助于推動學生主動思考、精煉觀點、明確邏輯,而不再滿足于“復述既有內容”。講述本身,就是一種深度學習的過程。
與此同時,教師也不再是唯一的講述者和評判者。在“共寫-共講-共評”的教學場域中,教師轉變?yōu)閷W生的協(xié)作者和引導者。這種角色的轉變,要求教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表達能力,也要在教學設計中創(chuàng)造學生表達的空間。與學生商量故事選題、探討史料查證和邏輯結構等問題,成為教師日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以教材為中心”到“以主題為引領”,推動思政課堂構建多層次的教學結構:小學側重情感共鳴,中學注重事實邏輯,高校則追求理論闡釋與現(xiàn)實回應。這種“同題異講”的結構,使得同一個故事在不同學段有不同維度的展開,從而實現(xiàn)內容和能力的遞進整合。
例如,以“人民兵工精神”為主題,小學階段可從歷史實物講起,建立情感認同;初中階段可深入到人物事跡與社會情懷;高中階段可重點關注精神內涵與當代意義;大學階段則要延展至價值體系。這種從“物”到“人”再到“事”的推進方式,能夠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敘事背后的價值邏輯。
而當故事從課堂走向現(xiàn)場,講述又獲得了空間上的拓展。沉浸式情境教學,可以讓學生在真實場景中感知歷史的溫度和現(xiàn)實的厚重,它打破了教室空間的封閉性,使思政課在社會場域中持續(xù)生長,不斷延展到鄉(xiāng)村、工廠、遺址、街頭,轉化為一種可以喚起體驗、引發(fā)思考的“社會大課堂”。
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講述能力,也倒逼教師重新思考教學設計,從“怎樣講清楚”轉向“如何激發(fā)學生想講、能講、愿意講”。不少教師開始主動打破“教師中心”的講授模式,嘗試通過角色扮演、項目驅動、任務協(xié)作等方式激發(fā)學生的表達動力。故事的主體也不再僅限于歷史英雄人物,而開始涵蓋普通工人、鄉(xiāng)村醫(yī)生、青年創(chuàng)業(yè)者等具有時代代表性的角色,使故事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
“講故事”既是一種表達訓練,也是一種價值建構。在一次次口語化講述中,學生學習用自己的語言去說理、論證、辯駁,講述的過程便是價值澄清的過程。而在故事被他人傾聽、反饋、認可的過程中,又完成了情感共鳴與身份認同的重構。教師也由此成為情感共建的橋梁,在“講故事”與“講道理”的融合中,完成育人職責。
更深層的變革,則體現(xiàn)在教學理念的更新上。當思政課從“結果導向”轉向“過程深化”,教師不再以“是否記住知識”為唯一評估標準,而更關注學生在故事創(chuàng)作與講述過程中的理解力、共鳴度、邏輯性和責任感。教學權力結構也在悄然調整,師生關系轉向“并肩同行”,課堂走向“多元共鳴”,教育目標從“答對問題”拓展為“提出問題并嘗試回答”。
故事不是裝點思政課的“插花”,而是重構思政課堂的抓手。在故事的講述中,思政課有了更多情感溫度、歷史厚度和現(xiàn)實觸感?!爸v故事”不只是一個方法,它正在成為一種教育哲學。
周雁翎(作者系山西大學特聘教授)
責編:王銘俊
一審:王銘俊
二審:段涵敏
三審:楊又華
來源:中國青年報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