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米 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2025-06-22 21:23:36
“頭頂千萬錘,底下一根針”;
“屬地管理是個筐,啥都往里裝。督查一來,責任就甩;考核一到,臺賬就堆”。
——摘自網(wǎng)絡留言
基層是國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實、服務群眾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不少地方基層工作中存在的層層“甩鍋”現(xiàn)象,不僅加重了基層負擔,也嚴重影響了治理效能和政府公信力。
《論語》有言:“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倍裼行┎块T卻反其道而行之,在其位卻不擔其責,謀其政卻只“謀其下”。
這種“甩鍋”邏輯,“病灶”有三:
其一,將“屬地管理”曲解為“屬地擔責”。動輒要求基層對超出管控能力的事項“零差錯”“零風險”,卻對權責失衡、資源短缺等核心問題避而不談,讓基層淪為被動兜底的“責任孤島”。
其二,把“留痕”等同于“留績”。以會議次數(shù)、臺賬厚度評判工作成效,將基層精力消耗在紙面文章上,卻對政策落地實效、群眾實際需求充耳不聞。
其三,“只下任務不給槍,只劃紅線不給糧”。只下發(fā)任務指令、開具整改罰單,卻不賦予相應權限、提供配套資源,導致基層在權責倒掛中陷入“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治理困局。
層層“甩鍋”,究其根源,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作祟,也是權責錯位與機制失衡的困局。
責任鏈“上端”,一些干部缺乏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不愿意為工作中的問題和失誤承擔責任;在工作中追求表面上的政績,而忽視了實際工作效果,只注重形式和程序,而不關心工作的實質內容。
責任鏈“下端”,基層干部迫于行政壓力簽署“責任狀”“承諾書”,意味著被動接受遠超自身資源與權限的任務。這些文書看似明確責任,實則將上級政策細化、資源調配、風險兜底的職責一并轉嫁,基層成為“無限責任主體”。
同時,還有一些部門之間職責不清、分工不明,也為層層“甩鍋”提供了土壤。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出現(xiàn)問題,相關單位之間就會相互推諉扯皮,導致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
洪琥 繪
基層工作的定位,不應是被動承接責任的“終端”,而要成為激活治理效能的“源頭”。
只有“減掉”了束縛手腳的無效事務與上級部門的過度壓責,才能“增加”基層干部干事創(chuàng)業(yè)“層層負責”的內生動力,從而更好地將精力用在謀發(fā)展、惠民生的刀刃上。
破題的關鍵,更是治本的要害。
擺脫層層“甩鍋”,“考核者”不能是唯一的“評分人”,“執(zhí)行者”也應擁有“反向評價”的話語權。
上級部門作為“考核者”與“評分人”的雙重身份,在考核體系中既當“規(guī)則制定者”又握“成績評判權”,卻缺乏對決策科學性的監(jiān)督,容易導致考核指標脫離實際、評價標準隨意性大,成為形式主義滋生的溫床;
基層作為“執(zhí)行者”卻只能被動接受,既無力調整脫離實際的任務,更難以對不合理的責任分配提出異議,直接導致“目標與執(zhí)行脫節(jié)”。
有的放矢,考核評價機制改革正是破題的“牛鼻子”。
對下有考核,對上亦要有監(jiān)督。從政策源頭、責任分配、考核導向等層面打破“加壓—甩鍋”的惡性循環(huán),才能讓政策落實回歸“實事求是、高效惠民”的初衷。
在責任分配的設計中,建立“誰主管、誰負責,誰給任務、誰出思路”的責任閉環(huán),讓權力與責任同頻、任務與資源匹配、細則與實際對齊,才能根治“屬地無限責任”的頑疾;
在權力監(jiān)督的手段上,打破“考核單向化”的制度壁壘,暢通“反向評價、逆向監(jiān)督”的雙向通道,同時構建“標準透明、過程公開”的社會監(jiān)督體系,才能破解“上級甩鍋、基層背鍋”的權責錯位。
“為官避事平生恥”,這個道理,今天仍應是從政者不可逾越的底線。畢竟,層層“甩鍋”,甩走的是民心;次次扛責,扛起的才是江山。
責編:王敦果
一審:王敦果
二審:蔣茜
三審:周韜
來源:新湘評論雜志社“指點”微信公眾號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