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露鋒 2025-06-24 15:47:07
蘇洵畫像
文/蘇露鋒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并非科舉成功人士,也沒有顯赫官職。他的一生,是政治抱負與時代時運相互交織的一生。
蘇洵,字明允,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人。直到二十七歲,才發(fā)憤為學。他焚毀早年作品,重新研讀經典。這種“晚成”經歷,讓他有更多時間去沉淀和思考。
蘇洵生活在北宋中期,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背后,隱藏著諸多危機。邊境的遼、西夏不斷侵擾,內部的冗官、冗兵、冗費問題日益嚴重,社會矛盾逐漸積累。蘇洵敏銳察覺到這些問題。他研讀“六經”與《孟子》,試圖從古人智慧中,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答案。他的政治抱負,也在這段時間里逐漸萌生,希望自己的見解,能夠被當權者重視。
蘇洵的政治抱負,并非空洞幻想,而是基于對現實的深刻洞察。他深知,北宋王朝的危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他主張通過制度變革,來解決社會積弊。他的思想,在當時極具前瞻性,但時運并不站在他這邊。
蘇洵的大部分文章收錄在《嘉祐集》,其文以氣勢勝,有荀子和戰(zhàn)國縱橫家的雄辯之風,縱談古今,析理深透,語言犀利,縱橫恣肆,雄奇高古。他深刻剖析了當時社會的各種問題。
蘇洵認為,治理國家,首先要“定所尚”,制定根本性的指導方針。他主張“尚威”,通過強政,破除茍且怠惰之氣,激發(fā)天下進取之心,擺脫北宋“大弱之實”的局面。在《六國論》一文中,蘇洵借古諷今,指責朝廷的屈辱政策——向遼和西夏賄賂。
他在《上韓丞相書》中說,在漢唐,布衣可因一言,而位至卿相;宋朝官吏最濫最冗,真正有才華之人,很難被破格提拔。在《衡論》和《上皇帝書》中,主張用人不拘一格,選拔官吏,應重真才實學,任人唯賢。重視邊遠之郡的官吏選拔,反對將其作為安置被貶官吏的地方。
蘇洵提出“十通”的具體改革措施,一是重爵祿,二是罷任子,三是嚴考課,四是尊小吏,五是復武舉,六是信大臣,七是重名器(每次科考取人很多,蘇洵主張“茍非有大功與出群之才,則不可以輕得其高位”),八是專使節(jié),九是停郊赦(即大赦),十是遠小人。
在《田制》中,蘇洵指出,當時土地兼并嚴重,“田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導致階級對立加劇。主張改革田制,緩解社會矛盾。他認為府庫空虛,財政混亂,需要加強管理和監(jiān)督,減少不必要開支。
蘇洵在《權書》中提出改革兵制,信用才將,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主張“凡兵尚義”,認為戰(zhàn)爭的正義性,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強調用兵要“知敵”“知理”“知節(jié)”;反對保守的軍事觀點,主張主動出擊,奪取戰(zhàn)略有利地位;提出進攻時應避實擊虛,力求速決。
關于政治、經濟和軍事問題的系列獨到觀點,體現了蘇洵的卓識和抱負。然而,蘇洵所處的時代,不允許他實現自己的理想。專制王朝的保守,朝廷內部的黨爭,使得改革阻力重重。他的革新觀點,遭到許多人反對。朝廷和官員安于現狀,害怕變革,對蘇洵的主張不屑一顧。
蘇洵的個人經歷,也充滿坎坷。他胸懷大志,不愿為科舉“聲律句讀”之學所束縛,而專注真正的學問。了解他的友人,稱他有“憂天下之心”,有“王佐之才”,可做“帝王師”。他的兒子蘇軾、蘇轍,通過科舉當上高官,但他自己卻始終未能如愿,只做過秘書省校書郎、霸州文安縣主簿等閑職,官不過九品。一些掌權者知道他有才,卻不重用。像蘇洵這樣非科舉出身的大才,只在社會動蕩或開明時期,才可能有用武之地。個人命運的挫折,與政治抱負的受挫,相互交織,蘇洵內心充滿了痛苦與無奈。
不過在北宋,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政治上比較寬松,讀書人地位高。如果在專制高峰的明清,蘇洵這樣的“異端”,根本沒有容身之處,不可能因文才而名動京師,其子蘇軾、蘇轍也會受到影響入不了仕。蘇洵生活在北宋,既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幸運。
中國古代文化的星空中,“三蘇”猶如三顆耀眼之星。蘇洵不只培養(yǎng)出了蘇軾、蘇轍,也因自己的抱負、思想和才華,而光耀千秋。
摘自《湘聲報》
責編:羅嘉凌
一審:黃帝子
二審:蘇露鋒
三審:范彬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