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 2025-06-26 21:10:24
【開欄語】
30年前的1995年6月30日,三湘都市報創(chuàng)刊了。這一年也是很多中國都市類報紙的元年。我們秉承鐵肩擔道義的情懷,俯身貼近市井民生。報紙洋溢的是田埂的泥土香,街巷的煙火氣。報道雖多為凡人小事,卻有“讓人淚流滿面的力量”,開一時風氣之先,也成就了“三湘都市一紙風行”的輝煌。三年前,我們轉(zhuǎn)戰(zhàn)短視頻賽道,創(chuàng)辦犇視頻,載體變了,不變的是“報”之魂。無視頻不新聞,爆款迭出,“三只小?!毕蚯盃牡挠⒆巳缃褚焉钊肴诵摹?0年來,我們曾經(jīng)報道過的那些推動社會崇善向上的事,那些感動過千萬讀者的人,如今怎么樣了?特開此欄以作紀念。
1996年5月,三湘都市報報道《“長沙”,您在哪?》版面。劉豐翻拍
三湘都市報·新湖南客戶端全媒體記者 張軍 羅艾敏
“長沙”,您在哪里?
來自30年前的這聲熱切地呼喚,今天我們又再次發(fā)出。
30年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兩名瀕臨失學的特困生,因一位化名“長沙”的好心人默默資助得以重返校園。
“長沙”承諾,每月寄200元供學生上學,資助十年。當被問到姓名,他只是回答“長沙”。后經(jīng)三湘都市報記者多方尋找,最終揭開了“長沙”的身份——他是曾下放插隊永順縣麻岔鄉(xiāng)行坡村的知青李小平。他的善舉不僅改變了兩個孩子的命運,更點燃了知青群體回報第二故鄉(xiāng)的熱情。
30年過去,被資助的孩子們早已成家立業(yè),而那個化名“長沙”的好心人也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今天,在三湘都市報創(chuàng)刊30周年之際,我們再次踏上尋找的旅程,只為向這位用愛心改寫他人命運的“長沙”道一聲:謝謝您,我們又在找您啦。
1996年5月,三湘都市報報道《“長沙”,您在哪?》版面。劉豐翻拍
“長沙”,您在哪?
1996年5月,三湘都市報接到通訊員永順縣教育局覃遵奎的來信,請求幫忙找一位自稱“長沙”的老知青?!伴L沙”向教育局許諾,將拿出2萬多元,扶助行坡村的兩名特困生,每人每月100元,資助十年。在上個世紀人均幾百元月薪的90年代,2萬元可是筆巨款啊。
當時,麻岔鄉(xiāng)中學完小的學生鄭東勝和覃遠文品學兼優(yōu),卻因家庭貧困,正面臨失學。“我資助他們,等他們參加工作,我還會繼續(xù)資助另外兩名特困生?!薄伴L沙”得知學生們的處境后,許下承諾。
當被問及姓名和地址時,這位老知青只是回答我是“長沙”,“資助貧困生讀書,是我們家共同的心愿,我只想默默地干。”可恩重如山,當學生家長第五次接到捐款時,不由熱淚盈眶深情地呼喚,“‘長沙’親人,您在哪里?”
由于知青返城已時隔多年,在使用座機、尋呼機的年代,尋找“長沙”并不容易。本報記者在四處奔走尋找的過程中,又發(fā)現(xiàn)了這個知青群體很多感人的故事,不斷登上了報端。隨著報道的影響日益擴大,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名永順的讀者提供了有效線索。
“我早就看到你們的報道了,沒想到,你們這么快就找來了?!彪娫捊油ǎ眯娜恕伴L沙”終于現(xiàn)身,他就是曾下放永順縣麻岔鄉(xiāng)行坡村的知青李小平。有趣的是,我們幾乎翻遍了長沙城,李小平居然就在我們報社旁邊的荷花池開了家夫妻小飯館,生意還蠻紅火。
“長沙”喚起火熱“期望”
李小平的善舉掀起了知青群體回報第二故鄉(xiāng)的熱潮。30多位長沙老知青懷揣深情,相約回到麻岔鄉(xiāng),看望當年關(guān)心過他們的鄉(xiāng)親們。
在上個世紀90年代,湘西州有多個國家級貧困縣,山區(qū)進出很不方便。一簇簇火把照亮了深夜返鄉(xiāng)的路,看著熱情善良的鄉(xiāng)親、求學艱難的孩子們,老知青們動容不已,他們在當?shù)亟ā跋M麜鴰臁?,修“希望學?!保柚毨W生上學。他們還把鄉(xiāng)親們接到省城開闊眼界,有的還安排他們的子女進城打工、學技術(shù),為家鄉(xiāng)培養(yǎng)人才。
1996年7月,《羊城晚報》轉(zhuǎn)載了這條消息,引發(fā)熱烈反響。劉豐翻拍
這份愛心不斷蔓延,跨越了地域界限。同年7月,廣東省水利水電第三工程局的一名普通技工劉廣湘看到報道后,也效仿李小平的做法,化名“劉期望”捐助湘西州永順縣貧困生朱定花。揣著匯款單,朱定花全家哭成一片。
三湘都市報和羊城晚報遙相呼應,對這一系列跨越兩省的感人故事進行追蹤報道。令人動容的是,一個“劉期望”引出了無數(shù)個“期望”。韶關(guān)“陳期望”資助20名學生,梅州“郭期望”資助5名學生......愛心接力棒越傳越遠,各地愛心人士紛紛致電永順縣教育局,表達資助意愿。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1997年9月,已有318位愛心人士伸出援手,451名貧困學子因此得以繼續(xù)學業(yè)。
再尋好心人“長沙”
30年,足以讓青絲成雪,卻從未風化真情。如今,當初被資助的學生們早已成家立業(yè),而那個改變他們命運的人,我們的好心人“長沙”李小平,卻在完成資助承諾后,再次選擇隱姓埋名,如同當年一般默默退場。
作為當年采訪調(diào)查的記者,我很遺憾又與好心人“長沙”李小平失聯(lián)了。如今僅存的線索寥寥:李小平可能定居長沙,年逾七旬。
我們不禁要問:當年那些被愛心澆灌的“小樹苗”,你們現(xiàn)在過得可好?那個化名“長沙”的恩人,您現(xiàn)在身在何方?
這是一場跨越三十年的愛心接力。我們懇請廣大讀者朋友,若您認識李小平或知曉相關(guān)線索,請聯(lián)系本報。當年的孩子們渴望向他說一聲“謝謝”,而這段跨越世紀的愛心故事,也值得被時代銘記。
三湘都市報電話熱線0731—84326110
責編:羅艾敏
一審:羅艾敏
二審:丁鵬志
三審:張軍
來源:三湘都市報

版權(quán)作品,未經(jīng)授權(quán)嚴禁轉(zhuǎn)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ǎng)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領(lǐng)先一步獲取權(quán)威資訊。轉(zhuǎn)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nèi)容。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