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经典在线,在线观看免费国产精品,神马久久一区二区,欧美综合视频在线观看,а天堂8中文最新版在线官网,欧美美女啪啪,永久免费看成人av的动态图

每天吃 1 個火龍果,身體會有什么變化?大便會順暢?尿液會變紅?

  科普中國   2025-07-02 18:38:39

最近幾年我國火龍果的需求量持續(xù)增長,發(fā)展很快?;瘕埞麑儆跓釒囊环N,不僅味道不錯,長得也很漂亮,吃著還很方便,只需切開后用勺子一挖,便可享受美味。

如此受歡迎的火龍果,如果每天都吃一個,對身體會有啥影響呢?今天就來一探究竟。

火龍果有什么營養(yǎng)價值?

火龍果屬于仙人掌科的植物,因為果皮長得有點像龍的鱗片,所以被稱作“火龍果”,也叫紅龍果、仙蜜果、吉祥果。

要說火龍果的營養(yǎng)價值,還真挺不錯的。

1、膳食纖維

紅心火龍果和白心火龍果的膳食纖維含量平均值分別為 2.77 g/100g、3.14 g/100 g,比我們常吃的蘋果、橘子、橙子、桃子等都要高。特別是火龍果里面的小黑籽,是膳食纖維的主要貢獻(xiàn)者。

攝入膳食纖維可增強(qiáng)飽腹感、促進(jìn)胃腸蠕動、預(yù)防便秘,對腸道健康十分有益。想要預(yù)防便秘的小伙伴,可以多吃點火龍果。

2、礦物質(zhì)鎂

火龍果的鎂含量在水果中也相當(dāng)不錯,為 30 mg/100 g,是蘋果鎂含量的近 8 倍。吃一個火龍果(大約 400 g 左右)就能攝入 120 mg 鎂,可滿足一般人群每天鎂需求量的 36% 。

3、黃酮類化合物

火龍果的果皮和果肉都含有黃酮類化合物,含量分別為 8.33 mg/100 g 和 7.21 mg/100 g。常見蔬菜的總黃酮含量大概只有 2~14 mg/100 g,常見水果只有3~36 mg/100 g ,火龍果的黃酮類化合物含量算還不錯的。

4、花青素和甜菜紅素

除去火龍果的果皮,花青素和甜菜紅素主要存在于紅心紅龍果的果肉中,含量占優(yōu)勢的為甜菜紅素,其含量是花青素的好幾倍。

5、糖類

火龍果中含有葡萄糖、果糖、低聚糖等糖類,紅心火龍果的糖含量比白心火龍果的更高一些,所以吃起來口感也更甜。

除此之外,火龍果中還含有少量的維生素 C、B 族維生素、維生素 E、礦物質(zhì)鉀、鈣、鐵等營養(yǎng)。

火龍果是如何成為“通便神器”的?

火龍果是大家眼中的“通便神器”,之所以能獲得這樣的美稱,主要歸功于它豐富的膳食纖維和含有的低聚糖成分。

我國對一般成年人的膳食纖維推薦攝入量為 25~30 g/天,如果每天吃 200 g的白心火龍果,就能攝入約 6 g 的膳食纖維,占到了膳食纖維每天最低推薦量的 24% ,比吃 200 g 香蕉更有效果。

火龍果中的低聚糖屬于水溶性膳食纖維的一種,在腸道里會吸收水分,促進(jìn)胃腸蠕動,也能促進(jìn)腸道有益菌的增殖,對預(yù)防便秘有幫助。

吃了紅心火龍果

尿液和便便會變紅?

經(jīng)常吃火龍果的小伙伴會發(fā)現(xiàn),如果一次性吃了太多的紅心火龍果,會出現(xiàn)紅色尿液或者紅色糞便,沒點心理準(zhǔn)備上廁所很可能會被嚇一跳,還以為自己便血了!

這主要就是因為火龍果中的甜菜紅素的影響,畢竟它也屬于一種非常安全的天然著色劑,而且著色力還很好。當(dāng)一次性攝入較多的甜菜紅素,身體吸收不了時,多余的就會隨著尿液和糞便排出體外,把尿液和糞便染成了紅色。這屬于正?,F(xiàn)象。大家不用擔(dān)心,等身體把它排干凈了就會恢復(fù)正常顏色。

注意,糖尿病患者要少吃!

火龍果吃起來口感并不是很甜,特別是白心火龍果,更不甜。人們習(xí)慣用口感來判斷水果的含糖量,這可不對。

火龍果雖然吃起來口感不是很甜,但它的含糖量并不算低葡萄糖是火龍果中含量最高的可溶性糖,接近可溶性糖總量的 70%,其次是果糖,最低的是蔗糖。

之所以吃著不甜是因為在這三種糖分中,甜度最大的是果糖,其次是蔗糖,而葡萄的甜度是三者中最低的。

圖片

圖片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最關(guān)鍵的是,相比果糖和蔗糖,葡萄糖進(jìn)入血液的速度更快,對血糖的影響更大,血糖生成指數(shù)最高。

圖片

圖片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

即便火龍果吃起來口感不是很甜,但對于需要控血糖的人還是要少吃為好。如果實在喜歡吃,每天別超過 100 克,同時建議搭配幾顆堅果,這樣有利于平穩(wěn)血糖。

另外,對于減肥中的小伙伴也得注意,別可勁吃。

圖片

100 克火龍果(約 1/3 碗),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最后要提醒的是,火龍果的確是營養(yǎng)很不錯的食物,但大家也要注意飲食均衡營養(yǎng),食物多樣化哦~。

責(zé)編:張春祥

一審:張春祥

二審:楊丹

三審:楊又華

來源:科普中國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