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 2025-07-04 11:53:06
“朱云飛”“朱雀玄武”“朱雀玄武敕令”……這些名字,都是湖南郴州一位“00后”的。他在13個月內(nèi),提交11次改名申請,把改名當游戲ID刷。結(jié)果咋樣?被公安局認定:濫用權(quán)利,浪費公共資源。這波奇葩操作,秀是秀,但徹底玩脫線了!
改名可以理解,畢竟咱都有姓名權(quán),但別忘了,姓名權(quán)前面兩個字是公民。個人權(quán)利與公共利益之間,得有邊界與平衡。
不只是頻繁改名?,F(xiàn)實中,有人明知官司必輸還反復起訴,就為拖垮商業(yè)競爭對手;有人晚上在公園跳廣場舞,卻播放高聲音樂,影響附近居民活動……這些濫用個人權(quán)利的行為,擠占了公共資源,影響了正常的社會秩序,必須堅決予以抵制。
但是,除了“惡意”擠占,一些類似行為背后,也隱藏著民生訴求,需要我們加以辨別。
比如,有的人把12345市民服務(wù)熱線,當許愿池、電子樹洞。在某地12345年終復盤里,有反復來電者承認“沒什么訴求,就是想找人說說話”,有人深夜和話務(wù)員聊了6個小時訴說心事,也有老人連續(xù)每天撥打12345——“太寂寞了,想聽聽人聲”。面對這類“越界”的訴求,需要積極探索破題方案。像成都嘗試在熱線中嵌入心理咨詢專線,廣州開通“銀發(fā)專線”陪伴獨居老人等,就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總之,對“占用”公共資源的行為,還是要辨證施治。對“惡意”擠占的,重拳治理。對其他合理訴求,也要積極引導,提供精細化服務(wù)的同時搞好宣傳,讓大伙兒明白“公”字的分量,既實現(xiàn)共享便利又做到共守公德。
咱們自己行使權(quán)利前,不妨多想一想:我爽了,會不會給別人添堵?心中有公,行事有度,說話、辦事才能更舒坦,最大程度實現(xiàn)公共資源的合理利用。

責編:施泉江
一審:施泉江
二審:王為薇
三審:唐婷
來源:人民日報評論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