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 2025-07-12 08:40:05
當?shù)貢r間7月9日,馬斯克的xAI公司發(fā)布最新旗艦模型Grok 4,直接跳過Grok 3.5版本,以25.6萬tokens的上下文窗口、10倍于前代的推理能力,以及多模態(tài)支持能力震撼業(yè)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發(fā)布會上同馬斯克一起分享的兩位xAI的核心創(chuàng)始成員,都是華人。這也并非他們首次與馬斯克同臺。早在今年2月的發(fā)布會上,他們就已經以核心成員的身份亮相。
坐在中間位置的吳宇懷,是出生于杭州建德的“95后”,今年剛滿30歲,卻已在AI領域嶄露頭角。他在多倫多大學攻讀機器學習博士,師從“深度學習之父”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博士期間曾在Google DeepMind和OpenAI實習,畢業(yè)后加入Google研究院,并在斯坦福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xAI成立時,他作為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加入,成為團隊中最年輕的核心成員之一。
坐在右側的Jimmy Ba,不僅是xAI的創(chuàng)始成員,也是吳宇懷的導師之一。他同樣畢業(yè)于多倫多大學,其2014年與Diederik P. Kingma聯(lián)合提出的Adam優(yōu)化算法已成為深度學習領域的標準工具,被幾乎所有主流AI模型引用。2025年,他憑借這篇論文獲得ICLR時間檢驗獎,該獎項僅頒發(fā)給發(fā)表十年后仍對行業(yè)產生深遠影響的論文,含金量極高。
而xAI的創(chuàng)始團隊中,華人比例驚人——12名初始成員中,有5位是華人,除了他們兩位,還包括多倫多大學碩博畢業(yè)的張國棟,本碩就讀于哈佛大學數(shù)學系的楊格,以及本科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碩博畢業(yè)于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戴子航。
硅谷華人科學家比例迅速攀升
這一現(xiàn)象并非xAI獨有。在硅谷,Meta、OpenAI、Google DeepMind等公司的AI團隊中,華人科學家的比例正迅速攀升。幾天前,Meta剛剛從蘋果挖走的基礎模型負責人龐若鳴(Ruoming Pang),年薪高達2億美元。
上個月,Meta還從OpenAI挖走了至少7名核心研究員,其中4名是華人。他們是,趙盛佳,本科清華,是OpenAI的o1/o3-mini核心開發(fā)者;任泓宇,本科北大,參與了從GPT-4o到o3-mini的開發(fā),領導著一個后訓練團隊;余嘉輝,本科是中科大,是OpenAI感知團隊負責人;畢書超,本科浙江大學,負責OpenAI多模態(tài)訓練。
據(jù)說扎克伯格給他們開出了極具誘惑力的薪酬。但傳說中的每人1億美元,不是真的,而是包括股權激勵在內的長期合約薪酬。
6月28日,英偉達創(chuàng)始人兼CEO黃仁勛親自將兩位華人AI專家納入麾下。其中,朱邦華(Banghua Zhu)將加入英偉達擔任首席研究科學家,但焦劍濤(Jiantao Jiao)加入英偉達后的具體崗位沒有透露。
這兩位華人AI專家,本科都曾在清華大學就讀。朱邦華目前是華盛頓大學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系助理教授,焦劍濤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教授。
華人科學家成為搶手人才
并非偶然
根據(jù)美國芝加哥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下屬智庫MacroPolo在2024年發(fā)布的一份報告,2019年,美國頂級AI人才中,有27%來自中國大學;到2022年,這一比例上升至38%,超過了來自美國大學的37%。
過去兩年,這一比例還在上升。3月19日黃仁勛在接受包括21世紀經濟報道在內媒體的采訪中談到他的一個觀察:“全球50%的AI研究人員來自中國,這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單一群體,沒有接近的第二名。因此,很自然地,中國在AI研究方面將會做出巨大貢獻。事實上,美國每個AI實驗室都活躍著華人研究者身影,無一例外?!?/span>
當然,這一比例的增長,并非簡單的“數(shù)量碾壓”,而是通過教育體系革新、企業(yè)創(chuàng)新實踐與政策支持的合力,逐步實現(xiàn)從“追趕者”到“引領者”的跨越。
2018年教育部發(fā)布《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到2024年超過600所高校設立人工智能相關專業(yè),北京等城市的中小學還開設了AI通識課。深厚的教育土壤,為我國培養(yǎng)了龐大的AI本土人才資源。
中國AI企業(yè)如DeepSeek的崛起,證明本土團隊已具備獨立研發(fā)頂尖AI技術和高效優(yōu)化工程應用的能力。騰訊元寶、阿里云通義千問等大模型的實力,已接近國際一流水平。
斯坦福大學高級研究員Amy Zegart博士在一次內部交流中透露,通過研究DeepSeek發(fā)布的五篇論文及其他論文的有關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AI領域存在一種人才本地化的趨勢,這些論文200多位作者中有超過100人只在中國學習和工作過,中國的本土人才正在崛起,中國有一流的綜合性大學和技術類高??梢耘囵B(yǎng)他們。因此,認為全球最優(yōu)秀的人才一定會選擇來到美國,世界頂尖人才永遠都會流向美國,這是關于創(chuàng)新的一個誤區(qū)。
中國AI人才的全球崛起是教育投入、政策引導與市場活力的共同結果,但其可持續(xù)性依賴于對結構性短板的攻克。雖然我國工程師隊伍總量龐大,但碩士以上學歷者不足9%。麥肯錫2023年發(fā)布的一份報告預測,2030年中國高技能AI人才缺口將達400萬。
若能在卓越工程師培養(yǎng)、基礎研究突破與全球化協(xié)作中取得平衡,中國AI人才不僅將站上世界舞臺中央,更可能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的關鍵力量。這應是未來十年的核心命題。
責編:周秋紅
一審:張笑
二審:唐能
三審:文鳳雛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