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芳柏 新湖南客戶端 2025-09-09 18:25:02
文/魏芳柏
提起湘西保靖縣夯吉村,有三件“寶”總是值得說道說道。一是茶園,二是吊腳樓,三是“茶BA”。那是多么令人贊嘆!
車過吉首矮寨大橋,云霧便悄悄漫了上來,像一匹抖開的半濕的青紗,將連綿的青山都裹得朦朦朧朧。同行的人說,過了這道梁,就是保靖夯吉村了。話音未落,車窗上濺起的細碎雨絲慢慢消散。遠處的山巒忽然褪去紗幔,漫山遍野的綠色“詩行”撞進眼里——那是夯吉的保靖黃金茶田,一層疊著一層,從山腳盤到山腰,又順著山脊漫向天際,其間偶有幾株杉樹拔地而起,像墨筆在宣紙上戳下的濃點,讓這片綠野有了起伏的節(jié)奏。
走進茶田時,空氣里彌漫著泥土與茶葉的清香,濕答答的,吸一口,肺腑間像是被熨過一般舒坦。茶農(nóng)們戴著斗笠,腰間系著竹簍,指尖在茶叢間翻飛,嫩芽便簌簌落入簍中。一位龍老漢蹲在田埂上,手里捏著一片剛采的茶葉,對著光看:“你看這葉底,青得發(fā)亮,是吸足了山氣,造就了‘四高四絕’的優(yōu)良品質(zhì);一兩黃金一兩茶,果然名不虛傳!”
他指給我看茶田里的杉樹:“這些杉樹可不是隨便種的。”早年種茶,總有人嫌杉樹礙著茶樹生長,要砍了去。龍老漢的父親卻死活不讓,說杉樹能擋風,能保水,茶田離了它,就像人沒了骨頭。同時,夯吉吊腳樓也沒有了取材之源。聽說前幾年下了一場大暴雨,鄰村沒保留杉樹的茶田被沖毀了一大半,夯吉的茶田卻在杉樹的庇護下安然無恙。如今,這些杉樹已長到碗口粗,樹干筆直,樹冠像撐開的傘,投下斑駁的影子。采茶累了的人,就坐在杉樹下歇腳,樹影里藏著一代代人采茶的故事。
龍老漢接著說,他小時候,沒有成規(guī)模的茶田。但那時,家家戶戶幾乎都有老茶樹,就在房子的背后,而摘茶葉多是自己喝,或是挑到鎮(zhèn)上換鹽巴。十多年前,村里在縣里的扶持下搞茶產(chǎn)業(yè),年輕人學著種茶、炒茶、制茶,還請了外面的師傅專門來教扦插技術(shù)和炒茶技藝。于是,夯吉的茶產(chǎn)業(yè)慢慢壯大了。如今,夯吉的茶葉,能賣到長株潭和北上廣,火得很。竹簍里的嫩芽,變成了鄉(xiāng)親們腰包里的票子和命根子。
茶田盡頭有座臨時搭建的房子,專供茶農(nóng)采茶期間休息使用,像極了工棚,或叫綠野仙蹤吧!藤本植物順著房子的柱架向上頑強攀爬,把房頂裹得嚴嚴實實。從外觀看,好似一個綠色的“戰(zhàn)地堡壘”。外鄉(xiāng)人幫夯吉村采茶,也在這里臨時歇歇腳。走進房子一看,墻上掛著幾頂舊斗笠。房子的中間擺著兩根長條凳,凳子上鋪著一塊紅色的預(yù)制板,顯得愈發(fā)透亮,這也許是茶農(nóng)們用汗水染成的吧?
從茶田往村里走,腳下的路漸漸平坦起來。轉(zhuǎn)過一道彎,吊腳樓忽然就撞入眼簾——不是一兩座,而是一大片,十分壯觀。它們像一群依山而居的精靈,有的站在山脊上,木樓的飛檐探出崖邊,仿佛隨時會乘風而去;有的藏在山谷里,幾座樓擠在一起,屋檐挨著屋檐,像在說悄悄話;還有的竟在山頂上,孤零零一座,卻把四周的風景都收進了窗欞。“夯吉的吊腳樓,是跟著山走的。”村口的石橋旁,守著雜貨鋪的張阿婆告訴我。她家的吊腳樓在山腰,木頭柱子底下墊著青石凳,經(jīng)歷了七八十年風雨,柱腳已磨得發(fā)亮。當年建樓,不用尺子量,全憑眼睛看。山朝向哪里,樓就朝向哪里。阿婆的丈夫年輕時是個木匠,建樓時總說,人要敬著山,順著勢,樓才能站得穩(wěn)。
走進阿婆的吊腳樓,腳下的木板發(fā)出“吱呀”的聲響,像老物件在哼歌。二樓的走廊是懸空的,底下用木柱支著,低頭能看見樓下的菜園,豆角藤順著竹架爬上欄桿,紫瑩瑩的花正開得熱鬧。阿婆說,這樓建得多好,夏天的風從山谷里鉆進來,穿堂而過,比風扇還涼快;冬天的太陽斜斜地照進來,能把火塘邊的藤椅曬得暖洋洋的。
站在阿婆家門口眺望,整座村子的吊腳樓像一幅立體的畫。山脊上的樓最高,能看見遠處的茶田;山谷里的樓最密,青瓦連成一片,雨天時,雨水順著瓦檐匯成水簾,滴滴答答落在石板路上;山頂那座樓最特別,據(jù)說以前是觀景用的,現(xiàn)在做成了“聽風民宿”,住客夜里能躺在床上看星星,看古老的苗寨和吹拂的山風。這些樓沒有一座是對稱的,卻奇異地和諧,仿佛山原本就該長出這樣的房子,房子也本就該是山的一部分。
傍晚時分,吊腳樓的煙囪里升起炊煙,青灰色的煙在樓群間纏繞,像給這幅畫添了幾筆寫意的線條。放學的孩子們背著書包,踩著石板路往家跑,笑聲在樓與樓之間回蕩。阿婆站在走廊上喊孫子回家吃飯,聲音穿過木窗,驚起了檐角的幾只不知名的鳥雀——這場景,怕是幾百年都沒有變過。
若說茶田與吊腳樓是夯吉的“靜”,那茶“BA”便是這片土地的“動”。動靜結(jié)合,美輪美奐。華燈初上,夯吉村村部網(wǎng)紅球場正在進行一場籃球友誼賽。網(wǎng)紅球場所處位置像一個“U”形盆地,三面環(huán)抱茶園,一面連接馬路,方便觀眾涌入。網(wǎng)紅球場位處盆地的底部中央,而三面就是看臺,看臺依地勢而建,視線極好,無論觀眾坐在何處都一覽無余,有的觀眾還站在茶園中看比賽。循聲走去,一片開闊的平地上,穿紅色球衣的湖南隊球員正和穿藍色球衣的重慶隊球員爭奪籃板,球員們的球鞋摩擦著地面,發(fā)出“吱嘎”的聲響,與觀眾的叫好聲撞在一起,震得空氣都在發(fā)燙。
這球打得比電視里還熱鬧!擠在我身邊的大叔是從湖北來的,手里攥著瓶礦泉水,手心全是汗。他說每年春節(jié)前后都要來夯吉看球,從年輕時跟著父親來,現(xiàn)在帶著兒子來。“你看那穿20號的,是龍山的大學生,去年就在這兒拿了冠軍。”順著他指的方向,一個瘦高的小伙子正帶球突破,球衣背后的號碼被汗水浸得發(fā)深,像洇開的墨。
場邊的角落里,幾個苗族姑娘穿著百褶裙,手里搖著熒光棒,為球隊加油。她們的銀飾隨著動作叮當作響,與苗鼓聲、苗歌聲混在一起,成了最特別的助威曲。裁判是個戴眼鏡的年輕人,聽說是從吉首請來的女老師,吹哨時格外認真,連觀眾的哄笑都蓋不住她的聲音。
中場休息時,球場旁的走廊里忽然安靜下來。只見幾位苗家阿妹背著茶盤走進來,茶盤里面裝著炒好的茶葉,泡好后分發(fā)給四周的觀眾。茶水還帶著裊裊的霧氣,喝一小口,慢慢回味,先是微苦,而后回甘,像極了這球場上的輸贏:有激烈的角逐,更有賽后的坦然。
夜深人靜時,比賽還在繼續(xù)。球場的燈光突然變得閃爍起來,把觀眾的臉照得忽明忽暗,像無數(shù)跳動的星。遠處的吊腳樓里的燈火,與球場的光遙相呼應(yīng);茶田在夜色里成了墨色的海,只有那些杉樹的輪廓,還倔強地站立在山崗上。忽然有人唱起苗歌,調(diào)子高亢,沖破喧囂,所有人都安靜下來。這一刻,湖南的辣、湖北的爽、貴州的醇、重慶的烈,似乎都融進了這歌聲里,融進了夯吉的夜色里。
離開夯吉時,車子又鉆進了云霧。回頭望,茶田的綠、吊腳樓的影、球場的光,都漸漸隱入夜幕,卻在心里留下了清晰的烙痕。夯吉處處有煙火!原來這村子的神奇,正在于它把自然的靜、人文的古與煙火的動,釀在了一起,像一杯剛泡好的春茶,初嘗是清苦,回味卻很悠長。
責編:郭朵朵
一審:莫成
二審:楊元崇
三審:張頤佳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