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日報 2025-09-11 08:49:27
雪峰高,溆水長。
在五溪大地的層巒疊嶂間,溆浦如同一顆被時光珍藏的明珠,在楚辭的詩韻里綻放。
2300年前,被流放的屈原一路溯江而上,行至溆浦。在這里留下《涉江》《離騷》《九歌》《天問》等千古流傳的楚辭名篇,開創(chuàng)了浪漫主義詩歌的先河,也成就了溆浦“詩歌之源”的美名。
弦歌傳千載,文脈潤端陽。
在屈子行吟地——溆浦,舉辦了“福地懷化 詩歌之源”——2025湖南·懷化屈原愛國懷鄉(xiāng)詩歌文化推廣季活動。我們隨同前來參加活動的全國文化名家,沿著屈原溆水行吟的足跡,于山水間品嘗楚辭詩韻,探討屈原與溆浦的不解之緣,開啟一場跨越時空的詩意之旅。
▲矗立于溆浦屈原廣場上的屈原雕像(溆浦宣傳部提供)
訪遺址,聆聽屈原行吟的故事
楚辭瑰麗,浪漫而濃郁的美學魅力,與《詩經(jīng)》并列為詩歌的兩大源頭。
有學者考證,屈原17年的流放生涯,至少有9年在溆浦生活,至今傳世的26首詩歌,至少有18首創(chuàng)作于此。在創(chuàng)作中,他將個人的情感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抒發(fā)了對故土的深深眷念與對國家的無限忠誠。
溆水聽故事,屈原唱離騷。步隨屈子行吟的足跡,無不感受屈原的愛國情懷和詩歌魅力。同時,驚奇地發(fā)現(xiàn)屈原詩中描寫的景物,都能在這塊土地上找到對應的地點。
▲圖為大江口鎮(zhèn)犁頭嘴(溆浦縣委宣傳部提供)
在位于沅江與溆水交匯處的大江口鎮(zhèn)犁頭嘴,這里是屈原進入溆浦的第一站。公元前296年,屈原再遭排擠,被流放到沅湘,他在《涉江》中明確記述了進入溆浦的行程:“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p>
當時,屈原乘坐的舲船從寬闊的沅江駛?cè)氇M窄的溆水河,眼前峭壁聳立,森林茂密,河道蜿蜒曲折,讓他心生迷茫與徘徊,發(fā)出如此感慨。
站在犁頭嘴,遙想當年凄風苦雨的隆冬之際,三閭大夫“乘舲船余上沅”的漂泊身影,內(nèi)心充滿了猶豫與彷徨,江水湯湯,仿佛仍在訴說那段憂思。
著名屈學大家蕭兵先生稱《涉江》為小《離騷》,足見《涉江》在屈原作品中的份量之重,地位之高。
一曲《涉江》唱徹天地,回蕩古今,成為激勵心靈的千古絕唱。
▲圖為溆浦思蒙碧水丹霞景區(qū)
離開大江口鎮(zhèn),順著溆水而上來到了思蒙鎮(zhèn),這里的丹霞地貌風光如詩如畫。心旌蕩漾之際,游船進入了如泣如訴的“屈子峽”,峽谷兩岸高山蔽日,濃蔭幽深。屈原在《涉江》中描述:“深林杳以冥冥兮,乃猿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相傳“思蒙”一名就取自這首詩。
此情此景,讓記者聯(lián)想起南北朝時期大文豪劉勰的《文心雕龍》,詭譎辭藻極力稱贊屈原描山繪水的成就,說他是“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jié)候,則披文而見時?!?/p>
行進在思蒙的屈子峽中,兩岸山腰中,一片片橘園展現(xiàn)在眼前,溆浦屈原學會會長舒新宇指著橘園介紹,這里就是屈原歌頌過的溆浦紅橘。
(圖為溆浦盛產(chǎn)的柑橘)
“后皇嘉樹,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船上,人們臨風吟誦著《橘頌》,傳頌著屈子的傳聞。世事變遷,山風水月永恒。在溆水的微波中,斜陽在江面灑下滿屏的金黃。
乘船經(jīng)過三閭灘時,舒新宇告訴記者,一次,漁民逆水行舟,不能上行,曾任楚國三閭大夫一職的屈原下河幫助漁民推舟拉纖。后人為了紀念屈原,便將屈原推舟之地,稱為“三閭灘”。
▲三閭灘(溆浦宣傳部提供)
傳說屈原在三閭灘幫船工推船拉纖時,登臨高臺,只見溆水河形成一個巨大的問號,觸景生情,遂作《天問》。后人為紀念屈原,遂稱此高臺為“天問臺”。登天問臺的道路非常崎嶇,全靠步行,登高而上,仿佛在靜靜的空谷中默默與天對話。
屈原在溆浦行吟遺址多達26處。明月洞,是屈原幽居獨處創(chuàng)作楚辭的地方。
▲明月洞(溆浦宣傳部提供)
下船上岸,乘車來到位于溆浦縣水東鎮(zhèn)黑巖村的明月洞,這里是懸崖峭壁式的S形峽谷。下開上闔,仰視天光,宛如一彎明月。峽谷最深處有一水自石壁涌出,形成梯級瀑布,猶如文思翻涌,綿綿不絕,令人嘆為觀止。
相傳,屈原在明月洞每天面對峽谷巖壁的蘭花芷草、芙蓉菖蒲等香花美草,在“洗心池”三省吾身。這些,也成了《離騷》志潔行芳的花草,成為屈原哀婉纏綿、如泣如訴情感寄托的對象,遠大抱負和不幸遭遇展現(xiàn)的載體。
沿溆水再南行20公里,高峻挺拔的穿巖山撞到眼前,山體在溆水邊上壁立而起,有一處披著一山蒼翠的美女石,當?shù)厝朔Q為山鬼崖。
相傳,當年屈原在這里結識了兩個女巫。他聽她們唱歌,看她們跳祭祀的舞蹈,扮演山神山鬼的表演。于是,在他的筆下出現(xiàn)了可愛的山鬼形象。
傳說雖渺不可考,但當?shù)芈糜稳嗽谶@里依托山泉開發(fā)出的瑤池仙境妙不可言。一汪清澈見底的池水掛在懸崖邊,令人情不自禁地打著赤腳淌水行走,感受“表獨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的情境。
乘車返回,走上溆浦縣城南邊的吐錢巖山頭。山并不高,如平地隆起的一條臥龍,橫在溆水盆地中間。舒新宇告訴我們,山下就是戰(zhàn)國時期的溆浦古城遺址。
相傳這里是屈原居住過的地方,山上埋葬著許多與秦國作戰(zhàn)而犧牲的士兵。
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溆浦發(fā)現(xiàn)了四千多座春秋戰(zhàn)國和西漢時期的古墓,其中七成為秦軍、楚軍和巴人軍士墓。成千上萬件青銅劍、弋、箭等兵器出土,佐證了《史記》秦伐楚黔中的歷史記載。
▲屈原扮演者明超(溆浦宣傳部提供)
公元前280年,秦國大將司馬錯率兵從黔江進入烏江,然后順酉水到沅水,至溆浦大江口進入溆水,攻打黔中郡。兩千多年前的溆浦古戰(zhàn)場,鐵騎奔騰,戰(zhàn)馬嘶鳴,刀光劍影。
當時屈原親眼目睹楚國士兵勇猛無畏,壯烈殉國的場景,含淚寫下了一首悲壯的《國殤》。
“當我踏入溆浦領域,在思想意識上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境界,仿佛時時都能看見屈原彷徨行吟的偉大身影?!敝袊瓕W會第一任會長湯炳正在尋訪屈原遺址時,曾發(fā)出這樣的感嘆。
從入溆登岸的犁頭嘴,到其它歷史遺跡,每一處都見證了他的足跡和氣息。品嘗屈賦,字里行間,無不滲透著溆浦大地神秘的煙雨霧嵐,奔瀉著湍急的瀑布澗流,噴射出奇幻的云霓霞彩,回蕩著狂野的巫風儺韻。
▲屈原愛國懷鄉(xiāng)詩歌文化節(jié)民俗活動表演現(xiàn)場(溆浦宣傳部提供)
行吟地,屈原完成從政治家到文學家的轉(zhuǎn)身
“一曲楚辭歸溆浦,思蒙抒憤韻猶長。詩溪江畔吟騷賦,明月洞天歌此章?!?025年溆浦大端午期間,《詩刊》社主編李少君即興寫下了《溆浦致屈原》一詩,這首詩既延續(xù)了中國詩歌山水含情的傳統(tǒng),又通過空間命名的方式強化了溆浦作為“楚辭之鄉(xiāng)”的文化身份。
▲“屈子行吟.詩歌之源”2025湖南·懷化屈原愛國懷鄉(xiāng)詩會現(xiàn)場(溆浦宣傳部提供)
屈原在溆浦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耐人尋味的現(xiàn)象。被放逐的楚國三閭大夫,在這離政治中心的邊遠之地,反而創(chuàng)作出了最璀璨的詩篇。溆浦山川草木,云霧風雨,都化作了《楚辭》中奇崛的意象,開啟了文氣沛然的詩意中國。
行吟溆浦山水風物之間,屈原完成了一次從政治家到文學家的華麗轉(zhuǎn)身,成為我國浪漫主義詩人的開山鼻祖和我國第一個愛國主義詩人,并成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及其作品的傳播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953年,屈原逝世兩千多年以后,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確定屈原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當時,許多國家都舉行了紀念屈原的活動。
詩歌也能插上翅膀,飛出書頁,飛向陌生的心靈,飛向遼闊的世界,在中國廣為流傳的《楚辭》詩篇就像插翅飛翔的百靈鳥,被傳播,被吟誦,感動著一代又一代的人。
自漢代以來,屈原的作品及端午文化逐步流傳到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地區(qū)。日本保有大量明清時代流傳到該國的《楚辭》刻本,日本、韓國、越南現(xiàn)在還保存《楚辭》的翻刻本。歐洲、北美等地也涌現(xiàn)出不少屈原的研究者和屈原作品的翻譯者。
俄羅斯、日本、韓國都出現(xiàn)過有關屈原及《楚辭》的研究者和研究著作,以日本的研究著作最多。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時,中國領導人毛澤東以宋本《楚辭集注》作為禮品贈送。
一部楚辭凝結成連通世界的紐帶,架起了文明交流互鑒的橋梁。
2009年,以紀念屈原為核心內(nèi)容的中國端午節(jié)及其傳說進入“人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第一個入選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節(jié)日。這說明屈原的詩歌具有世界性價值,屈原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價值也是人類共同的遺產(chǎn)。
屈原聞名世界,而溆浦得其眷顧,又成為了“詩歌之源”的風暴眼,其產(chǎn)生的能量影響至今,可謂是屈原成就了溆浦,而溆浦亦成就了屈原。
▲圖為《詩刊》社授予溆浦“中國詩歌探源中心”的牌匾
2024年,《詩刊》社在深入調(diào)研的基礎上,認定溆浦是詩歌的發(fā)源地之一,并授予“中國詩歌探源中心”的牌匾,標志著溆浦詩歌文化的地位得到進一步凸顯。
探詩源,溆浦山川人文育屈原瑰麗詩篇
“我們每個詩人到溆浦來,都是來朝圣的。這里是中國詩歌的源頭,2300年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從這里開辟了中國詩歌的一條新的航道?!敝袊鲄f(xié)原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協(xié)詩歌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深情地說,每一位熱愛詩歌的人,都要到溆浦走一走。
屈原求索于溆浦,溆浦地域文化對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與前來溆浦探源的屈學專家、文化名人,進行了探討交流。
(圖為懷化屈原愛國懷鄉(xiāng)詩歌節(jié)現(xiàn)場調(diào)研討論會黃鳳顯發(fā)言現(xiàn)場)
“溆浦是屈原人生的逗號、省略號,也是感嘆號和句號?!敝袊瓕W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黃鳳顯這樣詮釋,屈原深邃的思想、不懈的追求、偉大的詩篇,與溆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楚辭之不朽,離不開溆浦的孵化。溆浦不僅是屈原詩詞的靈感之地,也是他人生的重要轉(zhuǎn)折地。
至溆浦,是屈原的“幸與不幸”。李少君說,詩歌被認為是一種以抒情為主的文化載體,抒情詩一直是中國詩歌的主流。“抒情”兩個字,最早出現(xiàn)在屈原的詩歌《九章》里:“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屈原因政事心有郁結,所以以詩歌傾訴內(nèi)心的幽怨和情緒,由此成為抒情詩的始祖。
“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處乎山中。”在溆浦的深山老林里,屈原哀嘆生命的困厄,但這磨礪了他的心志,他始終堅定不悔,縱然“愁苦而終窮”,依然“不能變心以從俗”“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楚辭’之為方言文學?!保ü诺湮膶W研究家李嘉言語)屈原在作品里使用楚國方言,“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地方色彩異常濃厚,其中就包括許多溆浦方言。屈原從溆浦的巫儺唱詞里找到了一種不受任何局限,揮灑自如的最佳表現(xiàn)形式。
“溆浦滋養(yǎng)了屈原,其作品從形式到內(nèi)容,都同溆浦有關。”著名作家王躍文認為,屈原詩歌是上天入地的藝術表達,與當時受巫楚文化的影響密不可分。
(對話溆浦籍作家王躍文。全媒體記者 吳濤 攝)
屈原曾長期擔任三閭大夫職務,負責主持宗廟祭祀和教育文化等事項,溆浦所在地區(qū)民風淳樸豪放,有敬天法祖、崇尚巫風的習俗,為我國巫儺文化的發(fā)源地之一。在這里,屈原得以深入民間訪察風俗,收集異事奇聞融入詩中。
江山之助孕楚辭。劉勰在其《文心雕龍·物色》篇里說: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然則屈平所以能洞監(jiān)《風》《騷》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這個‘江山’指的主要就是沅湘地區(qū)的山水……”屈學專家、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鐘振振認為,沅江、湘江是中國旅游山水最早的描寫對象,屈原《九章·涉江》,是中國旅游山水詩歌的源頭。
在溆浦,每個人心中都有個屈原
詩人已去,詩人的芳魂化作了這塊土地上的屈原文化,像一顆顆珍珠,散落在溆浦的山水間,更在人民的心頭上。
屈子逆流行吟的溆水流域,留下了一長串的屈子文化符號,屈子廟、招屈亭、屈子峽、三閭灘、橘頌亭、問天臺、離騷灣等,拓印了屈原行吟溆浦的足跡;招魂、山鬼、儺戲甚至盛行在溆水兩岸的大端午、劃龍船,都成了屈子原鄉(xiāng)文化的符號。
據(jù)《漢書·地理志》記載,早在西漢前,溆浦就有了紀念屈原的建筑——招屈亭,充分表明了溆浦民眾對屈原的熱愛。該建筑比唐玄宗正式下令將屈原作為忠臣建祠立祀早了近千年,成為歷史文獻所載全國紀念屈原最早的紀念地之一。
“楚辭之鄉(xiāng)、詩歌之源”的溆浦,如今每逢端午盛會,中外游客相約感受端午文化。古老祭祀儀式、龍舟競渡、端午詩會等系列活動讓端午文化靈動起來。
在溆浦,端午甚至比春節(jié)還要隆重,有“端午比年大,一個端午兩次過”之說。農(nóng)歷五月初五過小端午,五月十五過大端午。然而,更看重的是大端午。當?shù)匕傩照f,端午要過“大”的,粽子也要吃“大”的,就是為了紀念三閭大夫屈原。
▲溆浦人民包枕頭粽紀念屈原(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楊博媛 攝)
相傳,當年五月初五屈原在汨羅沉江的噩耗傳到溆浦時,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10天,于是,對屈原飽含真情的溆浦人就把這一天定為祭祀的日子。
“當時,悲痛的男人紛紛下河扒龍船,尋找三閭大夫,女人沿河丟粽粑,牛角棕和枕頭粽雨點般落入河中,吸引魚群不要傷害三閭大夫。”溆浦縣前文聯(lián)主席張昌竹說,這深深地表達了溆浦人對屈原的真心愛戴和崇敬。
在歲月的長河里,溆浦人用一種情懷,把情思全部沉淀在粽子里,細細品味傳統(tǒng)的韻味,感受歲月的溫柔與滄桑。
(圖為溆浦縣大江口鎮(zhèn)龍舟競渡。田文國 攝)
“駕龍辀兮乘雷,載云旗兮委蛇?!薄榜{飛龍兮北征,橫大江兮揚靈?!?300年前,在大江口犁頭嘴,屈原曾在這里觀龍舟競渡,并在這里寫下豪放詩句。
2025年6月10日,這樣壯觀的場景再次在這里隆重上演。
35支敞口鳳尾龍舟似出水蛟龍,飛馳競渡。龍舟上,鼓聲鏗鏘,號子高亢,隊員們鉚足勁頭,奮力揮槳,劈波斬浪。河岸上數(shù)萬觀眾熱情高漲,吶喊聲、鑼鼓聲交織在一起,響徹云霄。
千年楚韻與時代新象在這一刻交相輝映,呈現(xiàn)出一場精彩絕倫、浪漫激情的大端午“盛宴”。
▲圖為溆浦縣大江口鎮(zhèn)龍舟競渡(溆浦縣委宣傳部提供圖片)
在溆浦,端午節(jié)又稱詩歌節(jié)。端午之際,既有當?shù)卦姼钀酆谜哂猛燎煌琳{(diào)吟唱離騷體詩,也邀請國內(nèi)知名詩人和學者共襄盛舉,如今,“屈原愛國懷鄉(xiāng)詩會”已發(fā)展為享譽全國的詩歌盛會。
“在溆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個屈原?!边@是溆浦人的共同心聲。
延文脈,傳承屈原的詩和遠方
溆水長流,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屈原精神,滋潤這方人們心靈。
屈原雖逝,但他把詩歌的種子播撒在溆浦大地,讓千年文脈得以延續(xù),已滲入這方人們血脈里的屈原精神在這里得以接續(xù)傳承。
一個文化名人如此評價:“《離騷》著成后,此地多賦才?!?/p>
“屈原留下了很深的文脈,溆浦是最受屈原文化滋養(yǎng)的地方之一?!鼻笠帷⒅袊姼璐和砜偛邉?、總導演屈金星說,溆浦地處雪峰山腹地,過去是交通很不便利的邊遠地區(qū),但在沈從文筆下卻是文化發(fā)達之地。這里之所以文化繁榮、人才輩出,追根溯源是受屈原文化的熏陶。
▲屈子霞(雷文錄 攝)
在溆浦采訪期間,點數(shù)古代風流人物,溆浦人如數(shù)家珍。
唐代詩人王昌齡曾宦游至此,留下“溆浦潭陽隔楚山,離尊不用起愁顏”的詩句。
明代哲學家王陽明也來了,他寫下這首如一幅國畫山水的《泊溆浦江口》:“溆浦江邊泊,云中見驛樓。灘聲回樹遠,崖影落江流……”
歷代還有很多的詩人,追溯屈原足跡來到溆浦,感受這里神秘的楚巫之風和山水詩意之美,并留下自己的詩篇。
沈從文在一篇文章里寫到溆浦,說溆浦在湘西文化中水準特別高,讀書人特別多。
據(jù)縣志記載,僅明清時期,溆浦就考取進士19人、舉人141人、貢生420余人。
由于受屈原高潔品質(zhì)的影響,入仕之人多正直廉潔。
明洪武年間監(jiān)察御史夏銘善,守正不阿,明太祖朱元璋凡有大事,都征詢其建議。后夏銘善因受同仁牽連致死。朱元璋追悔莫及道:失吾直臣!
▲龍舟競渡前預熱現(xiàn)場(溆浦宣傳部提供)
鄧啟愚,明代萬歷年間曾任南陽知府,為官清正廉潔,百姓歌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陽鄧公,重生父母。
清代嚴如熤,師從岳麓書院院長羅典,后官至陜西按察使,湖湘文化經(jīng)世致用代表人物之一。其寫下的《苗防備覽》《三省邊防備覽》,都是清代中期地方社會史難得的第一手資料。他編著的《洋防輯要》系統(tǒng)總結中國海防地理的歷史與現(xiàn)狀,書中有關釣魚島的記載,是釣魚島屬于中國領土的有力證明。
盤算近代杰出人物,溆浦更為自豪。
走上盧峰鎮(zhèn)的一個山坡,那里有一座墓地,里面安葬著被譽為“敦煌藝術的拓荒者、西域文明的采珠者”向達。
作為交流學者,向達在英倫大英博物館工作期間,將那里收藏的敦煌文卷弄得一清二楚,是最早明了敦煌家底和價值的中國人,也是提出保護敦煌的第一人。
在縣城西15公里的皇臨山下、溆水河畔一個秀麗的村子里,一棟四縫三間木結構的老式吊腳樓,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出版家《辭?!分骶幨嫘鲁堑墓示?。
據(jù)當?shù)匚幕缛耸拷榻B,舒新城一生中有許多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上的“第一”:中國第一個寫“攝影初步”理論的人,中國第一個提出電化教學的人,但最讓人樂道的還是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新舊《辭?!返木庉嫼统霭媸聵I(yè)。
溆浦走出了毛澤東在一師的老師武紹程和荊嗣佑。經(jīng)過屈原文化熏陶的兩位老師,教出了一代偉人和充滿革命浪漫主義情懷的偉大詩人。
走出了曾任新華社原社長向仲華,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原主席的王躍文,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著名軍旅詩人曾凡華,他們都是中國文化界赫赫有名的人物。
“屈原在溆浦寫下《楚辭》中的千古名篇,足以證明溆浦是文化創(chuàng)作的福地。”王躍文飽含深情地說,在他37年文化創(chuàng)作生涯里,最重要的內(nèi)容是寫家鄉(xiāng),屈原文化是他文學創(chuàng)作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溆浦籍作家加入中國作協(xié)的有12位,加入省作協(xié)的30多人,成為現(xiàn)代湖南文學創(chuàng)作的“溆浦現(xiàn)象”。
屈子風流兩千年,溆浦作為屈原流放期間的長居之地,留下了他的風采,留下了他的詩篇,更留下了他的精神。
溆浦人繼承屈子的文采風流,又繼承了屈原的一腔愛國情懷。到了國家危難時期,他們挺身而出,救國家于危亡。
縣城第一大橋旁,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qū)向警予的紀念館。她是中共第一個女中央委員、第一任婦女部長。向警予為了救國救民,在白色恐怖中堅持與敵斗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圖為溆浦縣向警予雕像。 溆浦縣委宣傳部提供)
在屈原入溆浦的犁頭嘴對岸山坡上,長眠著鴉片戰(zhàn)爭中英勇抗擊英軍、以身殉國的“定海三總兵”之一的鄭國鴻將軍。
當年,定海失陷后,英軍壓制鄭國鴻守衛(wèi)的竹山。經(jīng)過激戰(zhàn),大部分將士陣亡,身負重傷的他毅然沖入敵陣,揮刀連斬數(shù)敵,最后壯烈犧牲。
走上溆浦龍?zhí)兜墓蜕缴希蛔沂苛陥@映入眼簾。郁郁蔥蔥的松樹下,長眠著700多名抗日將士的英靈。紀念碑造型別具一格,是一顆炮彈,主碑上的墓志銘是錢鐘書的父親、當時在溆浦的大學著名教授錢基博題寫的。
(圖為溆浦縣城。通訊員 雷文錄 攝)
與弓形山對望的英雄山,原名鷹行山。20世紀40年代中葉,中國軍民與日寇最后一戰(zhàn)在雪峰山區(qū)展開,其中最慘烈的戰(zhàn)事就是龍?zhí)稇?zhàn)役。
這一仗,打出了中國人的尊嚴,將士們浴血奮戰(zhàn),將日寇南犯的鐵蹄斬斷在溆水河畔。
而和將士奮勇殺敵相呼應的是,從溆浦縣城到鷹行山陣地這50多公里山路上,是10萬溆浦民工推糧、拉彈藥、送傷員的匆匆腳步聲。
如今的溆浦,離騷文體綿延不絕,楚辭文墨后繼有人;屈原精神如日月經(jīng)天、江河行地。
(圖為溆浦屈原學校學生正在朗讀《橘頌》現(xiàn)場。全媒體記者 楊戟 攝)
清晨,走進溆浦屈原學校,孩子們齊聲朗讀楚辭篇章聲聲入耳,讓記者浮想聯(lián)翩。在行吟溆水越千年的時空,屢遭貶謫的三閭大夫身披晨曦絢麗的霞光,在溆水之畔上下而求索,至今,“其修遠兮”的那一片霞光,仍在溆浦的煙云里流光溢彩。(懷化日報特別報道組 肖軍 楊博媛 楊玉捷)
責編:周紫云
一審:周紫云
二審:李夏濤
三審:肖暢
來源:懷化日報
我要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