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化日報 2025-09-12 09:14:47
五溪競渡:鳳鳴楚天的龍章
在湘西的層巒疊嶂間,沅水如一條碧綠的綢帶,蜿蜒穿過五溪大地。
每當(dāng)仲夏端午,這條母親河便沸騰起來——百舸爭流,鼓聲震天,兩岸青山與萬千觀眾共同見證著一場延續(xù)千年的精神盛宴。
福地懷化,享有“全國傳統(tǒng)龍舟之鄉(xiāng)”的美譽(yù)。這里的龍舟不僅是一項民俗活動,更是五溪兒女在歷史長河中淬煉出的精神圖騰,從盤瓠傳說到屈原詩韻,從木槳擊水到萬人吶喊,歲歲端午,這片被五溪環(huán)繞的土地,都在江面上漾開新的漣漪……
溯源:圖騰鄉(xiāng)愁間的水脈記憶
(每到端午時節(jié),沅水上百舸爭流,鼓聲震天。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影)
懷化人對龍舟的執(zhí)念,早已像五溪水系的支流般,深扎在這片土地的肌理之中。沅水、酉水、辰水、舞水、渠水在此交織成碧綠的網(wǎng),既滋養(yǎng)出兩岸沉甸甸的稻穗,更孕育出“以水為媒”的文化信仰。
于懷化而言,龍舟從來不是簡單的競技工具,而是一艘能載著靈魂穿梭時空的渡船,一頭連著先民的圖騰,一頭系著現(xiàn)世的鄉(xiāng)愁。
在不少人的認(rèn)知里,龍舟總與屈原的故事纏繞。但翻開懷化的史冊會發(fā)現(xiàn),早在屈原溆水行吟之前,木槳擊水的聲浪已在五溪大地回蕩。
在懷化,流傳著一個傳說——
五千年前,帝嚳征苗致使國力空虛,北方犬戎部落趁機(jī)窺伺中原。五溪民族領(lǐng)袖盤瓠挺身而出,親率族人征討犬戎,最終斬下吳將軍首級。依旨迎娶帝嚳之女辛女后,二人在沅陵半溪石穴披荊斬棘,開創(chuàng)文明,盤瓠由此被五溪各族尊為始祖。
盤瓠辭世后,子孫們?yōu)閷て浠昶?,沿密布的水網(wǎng)駕舟招魂。因沅陵山重水復(fù),難覓魂蹤,便令各族打造飾有龍紋的木舟,船頭不雕龍頭,卻讓前排劃手以起伏動作模擬“活龍”——這便是沅陵龍舟“無龍頭卻有龍魂”的由來。那艘細(xì)長纖瘦的木舟,恰似龍舟文化的第一枚年輪,圈住了最初的信仰。
沅陵至今流傳著“五月五,出盤古,端陽前后聽鑼鼓”的俗語,流傳千年的苗族古歌《漫水神歌》更是唱得直白:“人家賽舟祭屈原,我劃龍船祭盤瓠?!?/p>
這份對始祖的虔誠,在麻陽“盤瓠祭”中同樣熾熱。每年農(nóng)歷五月初一至十七,錦江河畔的盤瓠廟前,龍舟競渡與龍歌相伴,《根源歌》里“別人劃船端陽節(jié),漫水劃船有根本”的吟唱,像一根紅線,串起了部落遷徙的軌跡。
懷化龍舟,亦是對先賢的深情叩拜。
當(dāng)盤瓠的圖騰在時光里沉淀,屈原的詩魂又為懷化龍舟添了層文化釉彩?!逗贤ㄖ尽酚涊d“龍舟競渡最早始于武陵”,公元前202年,漢高祖設(shè)武陵郡,定溆浦為郡治。作為高廟文化的分支,溆浦早在遠(yuǎn)古就有了龍船祭祀的雛形。
屈原放逐沅澧時,曾目睹辰水龍舟競渡,在《湘君》《東君》中留下“駕飛龍兮北征”“駕龍舟兮乘雷”的詩句。相傳他五月初五投江,噩耗傳到溆浦已是十五,百姓便將這天定為“大端午”,龍舟從初五劃至十五,丟粽入江時必念“魚兒莫食屈原肉”。在溆浦,龍舟是祭奠詩魂的靈舟,載著三閭大夫未竟的求索,在溆水之上往復(fù)弋游。
(溆水河畔,35只龍船蓄勢待發(fā),共赴千年之約。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影)
沅水湯湯,溆浦蒼蒼。
2025年6月10日,晨曦初露,薄霧如紗。在屈原入溆浦的第一站——大江口鎮(zhèn)龍舟文化廣場,早已人山人海,彩旗如焰。鑼鼓聲、吆喝聲、吶喊聲、助威聲交織成潮,震天動地。35只龍船蓄勢待發(fā),共赴“屈子行吟·詩歌之源——2025湖南·懷化屈原愛國懷鄉(xiāng)詩歌文化推廣季暨溆浦縣傳統(tǒng)龍舟賽”的千年之約。
(沉浸式實景演出《溆水放歌·滄浪楚魂》。溆浦縣委宣傳部供圖)
沉浸式實景演出《溆水放歌 滄浪楚魂》驟然登場,2300年前三閭大夫屈原帶領(lǐng)楚國水師抗秦的壯闊場面重現(xiàn)眼前。演員們的演繹點燃了全場,溆浦兒女以驚濤駭浪般的血性,完成對詩魂最熾熱的祭奠,也拉開了龍舟逐浪競風(fēng)流的序幕……
從盤瓠的圖騰到屈原的詩行,懷化龍舟的年輪里,早已刻滿文明的密碼。
1926年,賀龍元帥在沅陵組織的龍舟賽,更給這傳統(tǒng)注入了紅色基因。彼時他任湘西鎮(zhèn)守使,資助23條龍舟競渡,親自發(fā)令助威,既為勝者授旗,亦為敗者鼓勁,留下“練好身子,戰(zhàn)勝敵人”的鏗鏘口號。
這場賽事,讓龍舟的鼓聲與愛國的號角共振,成為五溪大地永不褪色的記憶。
形制:山水淬煉的鳳鳥神韻
懷化龍舟,是五溪山水與人文智慧共釀的瓊漿。五溪水系的支流如大地的掌紋,以各自的水文肌理,雕琢出姿態(tài)迥異的龍舟形制,恰似一頁頁靈動的詩箋,在碧波間書寫著地域的傳奇。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賀剛站在安江高廟遺址的探方前,指尖輕拂過7800年前的白陶殘片。那些風(fēng)鳥紋飾在陶土上盤旋飛舞,早已凝固成永恒的圖騰。
“這不是簡單的裝飾?!彼穆曇魩е脊艑W(xué)者特有的篤定:“這是‘鳳鳥載日’宇宙觀的具象化——先民將駕馭太陽的神鳥刻在祭器上,祈求光明與力量,這正是沅水龍舟造型藝術(shù)最原始的胚胎?!?/p>
(辰溪燕尾龍舟鱷魚首、蟒蛇身、飛燕尾,船體修長,宛如游龍。劉曉克 攝影 )
高廟遠(yuǎn)古先民以漁獵為生,舟楫是他們與水對話的伙伴。如今懷化大地上的“燕尾龍舟”,仍帶著高廟文化的基因,宛如遺落在人間的明珠。
這類龍舟多棲于溆浦、辰溪、中方等沅水支流沿岸,越靠近高廟文化核心區(qū),傳統(tǒng)風(fēng)貌便愈發(fā)鮮明。其形堪稱造物的神來之筆:“鱷首”昂揚(yáng)如蓄勢的驚雷,似要劈開浪濤;“蟒身”蜿蜒若游龍戲水,藏著騰挪的靈動;“飛燕尾”高翹如鳳羽展翅,掠水時帶起一串碎銀般的浪花。這般模樣,原是先民對鳳凰、鱷魚、蟒蛇的敬畏,在時光里慢慢化作了龍舟的風(fēng)骨。
一艘燕尾龍舟可容六十余漢子,舟首那兩三抹身影被喚作“活龍頭”。競速時,他們在浪尖相互推搡、騰挪,上演“掐龍頭”的絕技——這獨特的民俗,是燕尾龍舟獨有的文化密碼,藏著遠(yuǎn)古部落對水源的爭奪與守護(hù)。
懷化龍舟,彰顯著五溪兒女的智慧,細(xì)看之下,各地燕尾龍舟又各有風(fēng)姿。
(溆浦龍船上的“活龍頭”表演。溆浦縣委宣傳部供圖)
溆浦的燕尾龍舟長三十五米,尾部高翹三米,恰似燕子掠水時舒展的尾羽,船頭寬如鱷魚張口,能納三名“活龍頭”在浪尖博弈。
辰溪七姓瑤鄉(xiāng)的龍船是“蛇身燕子尾”,船尾花紋隨宗族姓氏變換色彩,如流動的族譜。
中方縣的燕尾龍舟則以速度見長,沿襲著古代戰(zhàn)船的樸拙線條,既穩(wěn)得住疾行時的船身,又藏著古楚龍圖騰的神韻,與戰(zhàn)國時期楚地龍形遙相呼應(yīng),沉淀著沉甸甸的歷史分量。
沅陵傳統(tǒng)龍舟則是另一種風(fēng)骨,狹長纖細(xì)如水中獵豹。船身比尋常龍舟長兩三倍,四十八名船員各有分工:劃手、旗手、鼓手、鑼手、艄公,如精密的齒輪咬合運轉(zhuǎn)。二十五米長的“黃瓜底”船身,船頭削如鴨嘴般尖利,船尾收似燕尾般精巧,四十六名劃手分兩排坐定,劃槳時如蜈蚣擺尾,在浪間劃出流暢的弧線。這姿態(tài),是山水與人力的對話,更是時光打磨出的智慧。
(麻陽漫水村的“旱龍船”。張盛斌 攝影 )
麻陽漫水村的“旱龍船”,是龍船入水前的特殊祭祀道具,它模仿水中龍船舵手、鼓手等動作,卻具水上競渡難及的觀賞性與藝術(shù)性,是獨具特色的陸地龍船。
以漫水村盤瓠龍舟文化為代表的“盤瓠祭”,已入湖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村里的壯漢以成為旱龍船表演者為榮耀,因他們自孩童起,便在盤瓠廟觀盤瓠圖騰、唱盤瓠龍歌,漸學(xué)泅水、哼船歌、敲船鼓、操船槳。
一代代漫水村人以“盤瓠祭”活態(tài)演繹,傳承苗鄉(xiāng)龍舟精髓,延續(xù)麻陽龍舟文化的魂魄。
盛況:千年傳承的狂歡交響
懷化龍舟的鼓點,早被唐人劉禹錫寫進(jìn)詩行?!般浣逶缕降塘?,邑人相將浮彩舟”,十四字便定格了千年前沅水競渡的喧囂。
八百年前,宋人朱輔在《溪蠻叢笑》里更細(xì)繪辰州(今沅陵)盛景:“蠻鄉(xiāng)最重端午,不論生熟界出觀競渡”,那“一月前眾船下水,飲食男女不敢共處”的虔誠,恰是屈原“朝發(fā)枉渚,夕宿辰陽”途經(jīng)之地的水脈記憶——龍舟習(xí)俗早已浸在五溪的肌理里。
(沅水之上,辰溪龍頭庵鄉(xiāng)130艘獨具特色的燕尾龍舟劈波斬浪。劉曉克 攝影 )
而今,這股熱鬧穿越時空,仍在江河間沸騰。春風(fēng)消盡寒意時,河岸已成全民舞臺:族老翻黃歷擇“起水”吉日,村民踩著晨露抬出越冬龍舟,清水沖刷船身,仿佛洗去一冬的沉寂;船匠瞇眼刨木,木屑紛飛間藏著代代相傳的手藝密碼;婦女圍坐曬谷場繡龍旗,彩線游走處,鳳凰似要振翅飛出布面。
晨霧中,赤脊?jié)h子奔往河岸,“嘿喲——嘿喲——”的號子撞在水面,又被對岸青山彈回,與沅水濤聲疊成天然和弦。誰的槳慢了半拍,身旁兄弟會用肘子輕碰提醒;誰的呼吸亂了節(jié)奏,鼓手便放緩鼓點等他半分——陌生人就這樣成了能背靠背托付性命的隊友,每道劃槳弧線里都藏著心照不宣的默契。
各地籌備各有風(fēng)情。
沅陵祭河時,三牲擺上青石灘,米酒沿陶碗邊緣淌入碧波,祝歌混著水汽飄向遠(yuǎn)方。
(2025年溆浦大江口鎮(zhèn)舉行的溆浦縣傳統(tǒng)龍舟賽的盛況。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影)
黔陽古城的龍舟最是講究,船身彩繪細(xì)膩如工筆,龍頭綴著銀流蘇,陽光一照,像把千年月光都抖落進(jìn)了江里。
古時靠水路傳帖辦縣際較量,竹制英雄帖浸過桐油,順流穿過五溪險灘。
如今,則提前謀劃省市級賽事,政府公告掛滿城鄉(xiāng),融媒體鏡頭追著船匠刨木的弧線,文旅平臺的直播預(yù)告剛上線,預(yù)約便排起了長隊。
端午一到,江河徹底成了沸騰的歡場。四里八鄉(xiāng)的人潮往岸邊涌,銅鑼一響,所有聲響都成了背景音。岸邊觀賽區(qū)早搭起涼棚,非遺戲臺挨著美食攤位,白發(fā)老人給孫輩指著江面船影:“你看,現(xiàn)在的熱鬧,比過去要盛十倍。”
龍舟如離弦之箭刺破水面,船頭鼓手赤足而立,鼓槌揮得像流星,"咚!咚!咚!"的鼓聲砸在水面,驚起一串串銀亮的浪花;劃手們脊背起落如潮,船槳入水齊得像用尺子量過,水沫子打在臉上涼絲絲的,卻澆不滅眼里的火——這一刻,懷化人的“龍舟DNA”徹底醒了。這股激動,已在五溪大地沸騰了千年。
懷化的端午龍舟賽,就是中國最獨特的“水上狂歡節(jié)”。
2025年“鳳起高廟 龍騰五溪”賽事,系湖南省“我們的節(jié)日·端午”主題文化活動重要組成部,將這份熱鬧推至極致。
洪江市主會場,25支龍舟在高廟遺址旁劈波斬浪,1500名健兒的號子震得江鳥撲棱棱飛起。
(溆水河上,百舸爭流。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影 )
溆浦屈原詩歌節(jié)上,35艘燕尾龍舟伴著《離騷》吟誦競渡,“搶鴨”環(huán)節(jié)水花濺起時,恰似屈原筆下“龍舟兮乘雷”的意境,賽事一等獎那頭壯實的黃牛,是對拼搏最樸素的禮贊。
麻陽錦江之上,121個村寨的龍舟逆著激流沖鋒,在外務(wù)工的漢子們交上請假條趕回來,只為那句“寧輸一丘田,不輸一篙船”。網(wǎng)絡(luò)上,“麻陽龍舟”火爆全網(wǎng),抖音話題播放超23億次,全網(wǎng)話題突破26億次,超百萬條短視頻讓這場民間賽事成了全民焦點。
沅陵龍舟融民俗與競技于一體,“偷料”“搶紅”等環(huán)節(jié)串起獨特文化密碼,兩岸20萬觀眾的吶喊聲浪仿佛能掀翻船板,正應(yīng)了石煌遠(yuǎn)“火之血,酒之氣,山之骨,水之魂,五月辰河看龍騰,方識沅陵人!”的詠嘆。
(端午龍舟賽期間,沅陵縣萬人空巷,岸邊觀賽者人山人海。沅陵縣委宣傳部供圖)
辰溪龍頭庵鄉(xiāng),130支隊伍的燕尾在江面上織成流動的錦緞,7000名劃手的號子能讓山風(fēng)都跟著打節(jié)拍。江中百“龍”競渡,岸上人山人海:瑤漢群眾身著節(jié)日盛裝,青年揮旗吶喊,老者向?qū)O輩講述燕尾龍舟的古老傳說,攝影愛好者架起“長槍短炮”捕捉瞬間。非遺展演、美食大賽同步上演,37項非遺亮相,辰溪絲弦悠揚(yáng)、茶山號子高亢;瑤鄉(xiāng)菜香四溢,血鴨油亮、狗肉濃郁、豬庖湯鮮香,鍋鏟翻飛間,是舌尖上的瑤族文化盛宴。
而這一切,早已不是簡單的民間狂歡。懷化13個縣(市、區(qū))的江河岸畔,政府的規(guī)劃與百姓的熱情正織成一張文化傳承的網(wǎng)——資源在整合中匯聚,傳統(tǒng)在創(chuàng)新中生長。
當(dāng)龍舟的號子與文旅的號角共振,當(dāng)千年的鼓點敲進(jìn)數(shù)字時代的脈搏,五溪大地的龍舟文化,便如沅水湯湯,既載著古老的鄉(xiāng)愁,又奔涌著嶄新的生命力,在每一朵浪花里,都綻放著生生不息的光彩。
精神:劈波斬浪的東方魂魄
2023年麻陽錦江,一支龍舟隊頂暴雨、逆激流,無動力無補(bǔ)給,8小時行30公里赴賽。斑駁船槳與蒼勁鼓點,奏響震撼世界的東方壯歌。網(wǎng)友嘆:“這是中國人骨子里的韌勁在浪里翻騰?!?/p>
2025年5月31日,國防部端午視頻開篇,便是麻陽上百位村民送龍舟的畫面。這份硬核,在五溪山水間生長為更動人的模樣……
(麻陽龍舟賽激戰(zhàn)現(xiàn)場。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潘雨 攝影 )
懷化龍舟最動人的魂魄,從不在雕花龍頭或炫目光彩里,而在穿透浪濤的號子、不屈的揮槳中。這種精神如沅水河床,沉默卻堅韌,托舉千年競渡,亦托舉五溪兒女的精氣神。
2024年五月的晨光里,麻陽縣郭公坪鎮(zhèn)的山路上走著一串特殊的隊伍——80雙手推著38米長的龍舟,像守護(hù)著一塊沉甸甸的信仰。他們要穿越108里山路去縣城赴賽,崎嶇處得肩托手扛,湍急的錦江河道里得合力扛船泅渡,日出動身時褲腳還沾著晨露,日落抵達(dá)時脊梁已被汗水浸透。
這份執(zhí)念,在銅仁賽場化作了震撼人心的抉擇。因舵手重心偏移,郭公坪隊的龍舟突然偏離賽道,隊員們對視一眼,竟集體翻身入水——“不能占了對手的道”。消防隊員趕來時,他們正抱著船槳在浪里笑,申請重賽時連裁判都紅了眼眶。
當(dāng)其他隊伍已上岸休整,這支渾身濕透的隊伍獨自駛進(jìn)賽道,江兩岸的喝彩聲比冠軍領(lǐng)獎時還響。網(wǎng)友說:“他們翻了船,卻立起了懷化的脊梁”,而隊員們只是擦著水珠說:“老規(guī)矩不能破。”
(辰溪龍舟賽上演氣勢磅礴的“掐龍頭”。劉曉克 攝影)
類似的傳奇在五溪大地不斷上演。2025年端午,麻陽官村“烏龍隊”的00后們打破了千年祖訓(xùn)——這個世代恪守周邊村鄰都是朋友,大家應(yīng)該團(tuán)結(jié),龍舟比賽“只準(zhǔn)輸不準(zhǔn)贏”的村落,第一次讓黑槳劃出了最快的浪。
奪冠那天,20名隊員跪在祠堂前,23歲的殘疾少年小田攥著變形的手掌直發(fā)抖。出生時的病痛讓他手指無法伸直,卻攔不住他每天偷偷練槳——“老祖宗說‘寧輸賽事,莫傷和氣’,可我想讓他們看看,我們能守規(guī)矩,更能爭口氣!”
村里老人摸著錦旗哭了:“守了一輩子‘讓’,原來傳統(tǒng)不是鎖,是讓后輩站得更直的根?!?/p>
船鼓激越,今古共鳴。懷化龍舟,展現(xiàn)的是“團(tuán)結(jié)奮斗”“同舟共濟(jì)”的精神內(nèi)核——
(溆浦女子龍舟隊。溆浦縣委宣傳部供圖)
如今的懷化江河上,女子龍舟隊的紅綢與男子隊的號子共舞,溆浦的諶芳帶著十二位姐妹辭掉工作,自籌資金造龍舟,手掌磨出血就用布裹著練,笑說“女人劃的不是船,是給姐妹同胞們開的路?!?/p>
辰溪縣31歲小伙的劉亞南和父親從溫州趕回來,全村近200名務(wù)工青年返鄉(xiāng)參賽,船槳起落間,把辰溪縣“石馬灣村”的名號喊得震天響。
懷化龍舟,更是傳統(tǒng)與青春的“雙向奔赴”——
冰封的北國,也留下了懷化龍舟的轍痕:12月29日,哈爾濱冰上龍舟超級聯(lián)賽決賽在銀裝素裹中啟幕,麻陽龍舟隊的年輕健兒從南方水脈奔赴北國冰場,在冰雪盛宴中奮勇爭先,最終斬獲第七名躋身十強(qiáng),讓五溪的鼓點在冰封江面上敲出倔強(qiáng)回響。
而五溪非遺園的“數(shù)字博龍舟”里,年輕人用全息與AR技術(shù)復(fù)刻燕尾龍舟的靈動,游客踏上感應(yīng)踏板,揮臂間便有虛擬浪花翻涌,在虛實交織中觸摸千年文脈的溫度。
(辰溪龍舟百龍游江,劈波斬浪。劉曉克 攝影)
文化以根脈召喚五溪兒女歸來,他們便以青春為筆,為傳統(tǒng)注入奔涌的新血脈。
五月的辰河上,每道浪花都在訴說:龍舟從不是簡單的競速。當(dāng)2025年的龍舟季帶來21萬游客的歡笑,當(dāng)4200萬元文旅消費喚醒兩岸的煙火,我們終于讀懂:那些浸透汗水的號子、磨破掌心的船槳、跪在祠堂的身影,早已化作懷化高質(zhì)量發(fā)展的密碼。
正如中國考古學(xué)會理事長王巍在高廟文化研討會上所言:“高廟文化是史前文明的璀璨星光?!倍鴱母邚R文化走來懷化龍舟文化,更像一把鑰匙——打開了先民“鳳鳥載日”的宇宙觀,打開了盤瓠后裔的遷徙路,打開了屈原“上下而求索”的詩行,更打開了當(dāng)代人對傳統(tǒng)的敬畏與創(chuàng)新。
站在沅水之畔看龍舟劈波,恍惚聽見七千年的回聲在浪里翻涌。那是高廟白陶上的鳳鳥在飛,是盤瓠的子孫在唱,是屈原的詩魂在和,是賀龍的號角在鳴,更是無數(shù)懷化兒女在吶喊。
這部鐫刻在水面上的活態(tài)史詩,永遠(yuǎn)有新的篇章在等待書寫,就像那永不停歇的鼓點,永遠(yuǎn)朝著更壯闊的未來,破浪前行。
(懷化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田 肖軍)
責(zé)編:肖暢
一審:易鑫
二審:黃欣然
三審:肖暢
來源:懷化日報
我要問